巧用印象笔记
和印象笔记结缘是因为彭小六的一篇文章《我就是靠这个软件实现第2职业的》,试用了一下,觉得还不错,但是对于印象笔记的标签管理以及如何用印象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一直没搞懂咋回事,于是买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希望可以解答自己的困惑,看完就彻底爱上“印象笔记”了。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书笔记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不是印象笔记这个软件怎么用,而是如何利用印象笔记这个软件去管理自己的信息、时间和目标,更多的是分享作者自己的管理方法,举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亲身实例来演示,很好理解,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思,怎样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一、想写东西却无从下手?---便利贴整理法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便利贴整理法。读完《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想要画一幅思维导图,读的过程中好像很多思考和共鸣的地方,但是画导图的这一刻,却无从下笔了,脑袋里好像有点乱,不知道从何画起。想起了书中提到的便利贴整理法,就是把脑袋里的想法分别写在不同的便利贴上,写完以后再整理思路,逻辑框架也就清晰了。
#便利贴整理法#于是先拿了张便利贴写“关于本书”,也就是回顾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整体可读性如何。然后再拿了张便利贴写“收获”,就是看完书以后,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比如便利贴整理法、标签管理、书摘保存。写完之后,好像还想写点什么,想写晨间日记的想法冒了出来,想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的想法也冒了出来,对,这就是我看了书以后想要做的“行动”啊,于是写了一张“行动”的便利贴。写完这三张便利贴之后,一张思维导图的框架已经了然于胸,剩下的就是如何画些漂亮的配图,让思维导图更美观更有趣。于是就有了这张思维导图笔记。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读书笔记二、喜欢纸质书,读书笔记很零散?---书摘保存法
我个人偏好读纸质书,因为可以随时做笔记,做笔记的方式也很多种,可以划线、划圈、写字,甚至画思维导图。看完以后,这本书就有了我读过的痕迹,下次再翻,可以比较容易捕捉到书中的重点和兴趣点。但是有个问题是,这些笔记零散地存在每一本看过的书中,有时想到书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例子,觉得很好用,想拿来引用,却不记得具体是哪本书。就算找到那本书,也很难快速找到那一页。所以一直苦恼,喜欢读纸质书的我们,读书笔记怎样保存才好呢?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好用的书摘保存方法。每页书摘拍一张照片作为一条单独的笔记,加上标签,标签可以设置多个,包括书名和其他扩展性标签。以后只要搜索关键词,就能精确定位到那一页读书笔记。不建议整本书的书摘放在一条笔记里面,因为这样搜索关键词找到的就是一整本书,还要在笔记里再去筛选你要的那一段,效率很低。
三、收集的东西找不到?--巧用扩展性标签
经常微信或者其他平台看到好的文章,就会收藏,但是当某一天下想起这篇文章时,在微信里一直翻一直翻,却找不到那篇文章。收藏是因为觉得以后也许可以用上,但要用的时候找不到,那等于白收藏了。
但是用印象笔记收藏就不一样了,每条收藏建立一条笔记,并加上几个扩展性标签,以后搜索关键词,就能迅速找到这条收藏。
一条笔记可以设置多个标签,从而就有了多个维度,一条笔记就变得立体化。每一条笔记都会放在某个笔记本里,就相当于是每个学生都会分到某一个班级。但是标签相当于是学生的备注,比如兴趣爱好,加上兴趣爱好这个标注,学生的信息就更立体化了,而不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姓名。
如何设置标签非常关键,决定了要用时能否快速、精准地找到这条笔记。标签不建议用原文中的文字,因为印象笔记的搜索功能很强大,不仅能搜索正文,甚至能搜索到图片中的文字。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给笔记设置不同维度的扩展性标签。比如村上春树的这段关于写作节奏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作者加上了“番茄工作法”的标签,这样就可以作为她讲时间管理的素材。因为重点不在于看到什么,而在于想到什么。想到的才是真正日后用得上的。
其要领于写作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现在,我已经用印象笔记管理我的一切信息,包括读书笔记、待读书单、晨间日记、食谱以及一切我感兴趣的主题,可以对日常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及时收藏并分类(微信收藏是很方便,但找起来相当困难),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利用,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期待有一天,我遇到问题时,不用再百度,而是直接打开自己的印象笔记进行精准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