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行远百家争鸣读书

乾隆盛世,一个惊天谎言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221人  游游游小鱼

说起乾隆,你会想到什么?是七下江南的风流天子还是品味恶俗的古董爱好者?正统历史教科书这样评价乾隆:乾隆帝在位期间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为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乾隆在位期间的盛世,到底有多兴盛呢?透过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一书,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乾隆盛世”。

矛盾的乾隆

对于百姓:他慈爱万民,遵循祖制绝不增税,牢记明朝因赋税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最终亡国的教训;忧心民生,但凡有灾乱必大力赈灾、开仓济民。他心狠手辣,厌恶百姓越级上访如有违反必杀无疑,质疑今日能背叛父母官明日就有可能揭竿而起,文字狱时宁可错杀一万不肯放过一千;

对于臣子:他宽大为怀,对于雍正一朝留下的旧臣继续任用,释放雍正一朝文字狱获罪的臣子;他将臣子玩弄于鼓掌之间,三朝重臣张廷玉年老体弱恳请告老还乡,被责骂没有为大清奉献至死的精神,可怜一代忠臣最终竟落得抄家结局。他兴起的“文字狱”上至朝堂下至村野,“如果你识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可能被曲解有谋逆之意;如果你不识字,也说不准家里某个破烂柜子里藏了一本含不忠言论的禁书”。

他多情,为孝贤皇后的病逝悲痛欲绝;他也寡情,仅仅因皇子在孝贤皇后逝世时不够悲痛便将其贬为庶人;攻打准葛尔时,乾隆提出士兵自带粮草取于行军路上,即是默认可抢敌人(敌人的百姓)粮食,为了更好的统治占领的城市,甚至默认将士们的屠城之举。

然而回顾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能在其在位期间做到无朋党祸乱、无外戚干政、无宦官乱权、无边疆战乱的寥寥无几,始皇帝想千秋万代亡于宦官赵高,汉高祖之后吕后、武帝雄才大略后有霍光、宋朝金人一把刀始终在头上、明朝多谢成祖教太监识字导致后来的土木堡之变还有魏忠贤等人,而乾隆乾隆统治期间竟能完美避开以上几点,不得不承认算是一位明君了。

那么,如此明君所统治的时代是盛世吗?是不是盛世,且从乾隆在位期间的三大过错看,相信读者心中一定自有判断。



一、议罪银

所谓议罪银,就是指如官员犯错后可上缴银两抵消罪责,一开始此律法与罚俸相似,多为震慑之意,“理财专家”和珅发现议罪银不用上缴国库而是到了内务府皇帝小金库后,为讨好皇帝满足其私欲,开始主动为犯错官员献上议罪银之计,继而由此开建了一个腐败的制度。

官员犯罪后只需交足议罪银,回头从百姓身上慢慢吸血就好。因此即便清朝皇帝遵循着“永不涨赋税”的祖制,但各种匪夷所思的收费名目依旧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尤其乾隆自始至终对越级上访者格杀勿论的政策,更导致上不听下不达。

腐败制度逐渐侵蚀了整个官场,导致嘉庆继位后全国贪腐,杀了和珅千千万万个和珅还在贪,赶不尽杀不绝。明太祖对贪官赶尽杀绝、嘉庆对贪官格杀勿论,昨日清官明日贪官的戏码天天上演。明太祖视官员如敌人,童年记忆里元朝官员对百姓如牲畜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明朝官员俸禄极低,养家养下属甚至不给现款,上朝做官下朝卖米换银子。嘉庆一味遵循“永不涨赋税”的祖制,没想过随着港口贸易增加物价上涨,不增赋税不增俸禄,为何贪腐屡禁不止?


二、文字狱

皇帝,是天下苍生的领袖,官员,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从读书人中间选拔,两千多年,中国读书人抱着“齐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皇帝奋斗,当官,不仅为皇帝奋斗,也为心里儒家理想而坚持。

自明太祖建国后,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相互制衡,读书人地位降低,而到了清朝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为外族入侵对反对声音风声鹤唳,故清朝统治者不仅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归顺,更要天下万民内心的臣服。由此产生了文字狱,乾隆抱着宁可错杀一万不肯放过一千的原则,对但凡有一丝不满朝廷统治、妄议朝政者格杀勿论,甚至目不识丁的村夫、精神异常的疯子,斩监侯、抄家、连坐……乾隆成功的震慑住天下百姓:听爸爸话好好种地好好生孩子,其他事情你们谁也别管。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能不堪忍受揭竿而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为什么乾隆武英殿烧书、从知识分子到山野村夫的屠杀从始至终无人反抗甚至知道的都没有什么人。大概是百姓的容忍力已经逐渐进化、清朝存在时间又远超于秦朝,乾隆终于成功改写了历史。

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废黜百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乾隆的武英殿焚书,千百年其实都是一样的,文化、道义,在稳固江山前,都不值得一提。

在乾隆坚持不懈的打击下,终于从上至下万民归一,再无人妄议朝政、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清朝以前,做官不仅是做官,也有实现天下为公的儒家至高使命。清以后,做官,为了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做官,也不是做官,而是做大清的奴才,主子给你恩赐,奴才就得受着,主子不让你走,你死了才能走。

所以,在文字狱后,文人地位急剧下降,有理想的官员寥寥无几,天真如尹壮图者能几人?一起歌颂盛世吧,一起欢呼舞蹈吧。


三、海禁

乾隆,一个长在深宫中不知人间疾苦的自大帝王。天资聪颖,身体健壮、祖、父嘉赏、国家安稳,这一切将他推上“盛世”之巅。盛世,对应衰败,王朝建立年,每每经历战乱、土地无归属、人口骤减、经济停滞,只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盛世终会到来,乾隆的盛世,与康熙雍正的铺路关系重大,而在乾隆看了,这一切大概是自己的圣明所带来的结果。

这位帝王,冷酷自私,视天下为己有,自诩清王朝天朝。官员,是受了恩赐必须为清王朝效力的奴才;百姓,是统治天下充盈国库满足权欲的棋子;外夷,是仰慕天朝前来参拜的属国。一朝回到半奴隶社会。

他穷奢极欲,喜爱西洋物件,却止步于玩乐,对于红毛怪送来的望远镜、迷你炮舰嗤之以鼻,康熙还曾主动学习几何数学对望远镜及天文充满好奇。大概是中国自古对工匠精神的鄙视,以及乾隆年老体弱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终于,这些东西最终被锁在圆明园的角落里,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国人对落满灰尘的炮舰充满不解。

海禁,自明朝开始,但尽管明太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但明成祖时为了寻找建文帝仍然派郑和七下西洋留下诸多航海资料,后因倭寇海盗逐渐海禁,清朝为稳固百姓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海禁,终于彻底失去与世界的联络。

不能说因为海禁所以封闭,而是时代的变革与乾隆的固步自封,一起酿造了这样的后果。


常说以史为鉴,其实历史似乎并不能让人改变什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总说中国两千多年历经改朝换代衰亡变迁,而文化始终流传下来,其实并非如此,历史一段一段分隔、重复,难以延续前朝制度,更新制度,所以天下久和必分久分必和。

倾向于以人治人,因此百姓的命运取决于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帝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昏庸百姓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拒绝听从百姓的声音,害怕听见读书人视天下为己任的呐喊,鄙视外夷带来的新技术,终于,乾隆营造了一个玻璃罩子里的盛世大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