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国学与传统文化

藠的前世与今生

2019-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婺源王学雄

汪曾祺老先生在他的散文《葵·薤》中写道:古代的薤就是现在的藠(大意如此)。这样看来,咱中国人栽培、种植、食用藠的历史可以说是比较久远的了。

汉代有一首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可能是目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与“薤”有关的诗歌了。这首诗把人的一生和薤叶上的露珠进行对比,充满了对人的生命短促的无奈的感伤。

曹操写过一首《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诗的内容与“薤”没有什么关系,“薤露行”只是汉乐府曲调名。

汉以后的诗歌中写到“薤”的也比较多,如杜甫的《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但这些诗并不为一般读者所熟知,而且这些诗中有很多只是借用“薤露”这个典故,并不是真正的写“薤”。

从清朝开始,诗人们好像就不写“薤”了。

“薤”什么时候开始称“藠”呢?不得而知。

在婺源,人们把藠的鳞茎称作“藠子”,而把它的叶称作“藠”。

婺源人吃的藠子以腌制的最为常见,通常和辣椒、豆角等一起腌制,酸脆爽口,生津开胃。

藠则一般用来做清明果的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清明果了,清明果的馅也多种多样了,有萝卜丝的,有酸腌菜的,有豆腐的。但在我看来,以藠为馅的才是真正的清明果。

前两天,在文公商城碰到一个亲戚。他买了一小袋藠子。我问他,是准备腌辣椒?他说,不是,用来蒸南瓜花。这种吃法还是第一次听说。

看来,藠子的吃法还有我不知道的。那么,藠(叶)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