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东逝——《三国演义》人物品评中国传统文化人物

诸葛亮——才华横溢与别无选择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12人  温雯二雅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从争议看三国

作者:郑卓希

《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的人物虽然不及《水浒传》之多,但两位数还是有的。诸葛孔明便是其中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些争纷——或者说,历史上的人物大多都有些争论。而关于孔明的争论,一则是他的鞠躬尽瘁,一则是他的忠君孝主。

关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事的争论,源于一些人的偏见。有人说他三顾茅庐方才出山是为了抬高身价,也有人说他的鞠躬尽瘁是为了钓名沽誉,以此论证诸葛亮并非人们所一贯认为的那般高洁。但实际上,说是争论,其实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他躬耕南阳不一定是如他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其原因可能有一部分是为得一明君赏识,但无论如何,即便三顾茅庐一事有些许抬高身价的嫌疑,也无可厚非。孔明的才华是无法作伪的,不管他有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他的智慧在当时的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更何况,三顾茅庐一事更多的可能是巧合,基本上不存在刻意为之的可能。

人都说乱世出英雄,而诸葛亮的才华,即便是放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依然可算是出类拔萃。孔明给后世留下的最大印象,除了那些后世尚有流传的发明与文章以外,便是他的忠与智。不管是赤壁之战联军作战,还是书中与周瑜的斗智斗勇,都可见其智。所以说,抬高身价是实打实的无稽之谈,且不说诸葛亮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是有,以他的智慧与见识,他的身价又何须再抬?

而说他钓名沽誉一事则更为可笑,自古谋士崇尚阳谋,诸葛亮的计策与言行,皆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何来钓名沽誉一说?他的鞠躬尽瘁是忠君孝主,是为民为国,以至死亡。若当真是钓名沽誉,那么在他“钓名沽誉”的途中“顺道”作出的诸多贡献,倒也已经足够令人钦佩了,何况此事并不存在。他作出的这些选择若是为名为誉,怎会为此而付出生命?

第二个争论,是关于他在先主托孤后坚持辅佐刘禅,不愿自立为王之忠,是否愚忠。一种观点认为,刘禅此人不堪大用,孔明逝世后蜀国一触即崩,足可见得。诸葛亮坚持辅佐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帝王是否愚忠,这是一个很大的争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不敢自立为王,没有男人的血性方刚。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忠君孝主是古人所倡导的道德观中很重要的一点,虽说多半是上位者的论调,以此麻痹人们的思想,但这个观念确实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很多年,即使诸葛亮的才华旷古绝今,怕是也不能免俗。何况,当时的选择,并无对与错之分,只是一种选择罢了。都说诸葛亮有智慧,史书所观往往不得全貌,他未必没有称帝之心,但当时的时局容他选择吗?时局纷乱,三足鼎立,若他横插一脚,且不说能否在更乱的时势下争胜,他所率之人可会服?刘备托孤之时所言,看上去像是对孔明的看重,实际上是把他逼上了绝路。先主待你不薄,若背叛先主遗孤,可能服众?所以说,对于诸葛亮的选择,我认为并非愚忠,其实是他思量过后的慎重决定,或者说,在那时他根本没有选择。但不管怎样,他既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他就当得起忠君孝主的名声。

不管后世认为孔明如何如何,他的才华摆在那里,他的选择已成定局,无论如何,“智”与“忠”这二字,他当之无愧。

诸葛亮——才华横溢与别无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