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2022-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学者黎荔

作者:黎荔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来的。”

这是沈从文曾经说过的话,我总是一读再读,感慨良深。为了不被时代淹没,他自觉自愿地孤独着,这是他身上特别有战斗性的地方。他独自一人行进,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时代,还是在红旗翻涌的时代。他的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但终究,是自由而不羁的。人们形容沈从文的性格时不免会加上“倔强”二字。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但骨子里却有着湖南人的倔强蛮霸。他认定要做的事,九条牛都拉不回来。在天翻地覆的大时代中,他随时自设坚固结界,保持他的文学世界不受侵扰。

我喜欢这个自我世界完备坚固的人,在他的身上,有那种不攀附任何人的独立,有那种知道任何人都不可攀附的孤独。

想起克尔凯戈尔日记选,其中有一篇《独处》这样写到:“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对照这段文字,我觉得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他以惊人的坦率与倔强,承认并自我守护着孤独。1948年之后,当身边人包括妻子都穿上了列宁服,积极地向新时代靠拢时,沈从文也没有做到顺世而变,即使被大学生贴大画报,被老友们孤立,被发配去扫厕所,他也不肯做丝毫违心之事,宁愿手中之文由文学转为文物,他还是那一匹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沈从文的孤独不同于因为境遇导致的落寞——落寞里还可以充满幻觉或者憧憬,而他的孤独,是一个认识到绝境之后、又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个绝境当中的选择。

他应该经历过极大的思想危机,但是他克服了。1946年以后,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之间的感情,就发生了危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也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1949年初,沈从文曾陷入精神失常,他病了很久很久,之后他基本中止了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走过来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那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孤独旅程——在那幽深的黑暗之中,只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地前进。怀着探寻世界之秘密的心,深信不疑地潜入那无尽的深渊——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所追求的东西,只是带着那一份追逐,望着前方一直走下去。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找到内心的纯粹安宁。正是这份孤独的坚执,让他守住了内心的完整,自觉远离喧嚣的文坛与社会,以后半生的精力流连于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整理,在民间岗位上恪守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职责。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不会发光,而孤独是饱满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内在的孤独空间思维热烈交织碰撞,这力量繁复响亮犹如一场永不停息的喧嚣。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会被写入艺术史,因为这根本没有意义。艺术只是一次对话,一种对生命本身虚无的对抗。它很纯粹。当我翻阅着沈从文的文字,就像是进入了他的孤独,并使其成为了我自己的孤独。一旦孤独被轻轻进入、被深深感知,就不再是孤独了,而是一种知己关系;阅读很静,房间里只有一个人,却挤着许多灵魂。一个人越沉入自身最深处的孤独存在之中,就越有可能接近所有的人。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我也甘愿做一个孤独者,如果人人都同意你,那你得平庸成什么样?我宁愿如孤独的旅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地带,直到已知世界里最偏远的地方才停歇。事实上我还在这儿,只不过没有消失在平庸之海,而是在心里面流浪了那么远,默默穿越了孤独的国境线。

《孤独者》 [德]里尔克

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将在它的边缘上;

那里别无它物,只有痛苦

与无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显得孤单的东西,

他时而变暗,时而又亮起来,

只有一张最后的渴望的脸,

被摈弃为永远无可安慰者。

只有一张最远的石头脸,

甘于承受其内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毁灭的广漠空间,

却强迫它日益趋于神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