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过度的“科学崇拜论”
-01-
最近有些网文在批判明星乱象的时候,居然大言不惭地指出要我们去追求、去崇拜科学知识。然而,这种科学崇拜论看起来是正能量,实则危害恐怕更大,远甚于成功学。
“在我们的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发达的信息,大家的梦想都差不多:当科学家、画家、宇航员,甚至为考清华还是考北大而烦恼。而现在,孩子们的梦想是当网红做主播。如果祖国的未来都这么无视这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工作,今后没有人再去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我们的国家还怎么强大呢?”
还有网文夸夸其谈地说:“有人说戏子当道,是国家的耻辱。人民日报也多次发文批驳明星天价片酬。……当医疗输给了霸道的家属,谁来为你的孩子驱除病魔?当科技输给了恶意的人际斗争,谁来为你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只有明星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掌声,赢得了金钱,赢得了地位,赢得了一切!那么中国精神就会和某明星的“国家精神造就奖”一样,永远停留在一幅幅空有美貌的皮囊里!”
这篇网文甚至还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正能量”:“上个月的5月28号,全国600多名中科院院士,700多名工程院士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两院院士大会。这一群人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材,他们才是民族屈起的源泉与希望,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然而,这样的国家高端人才群星云集之日,却很少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追星的路上,大家早已走得太远太远。7.5亿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逃税的事实。而是一群根本不想为国承担责任的人,凭借着资本为所欲为。这样的人怎么能称之为偶像,称之为国家精神呢?我们追的应该是那些真正引领着一个时代前进的民族之星,传播的是正能量。尊重真正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知识,少去吹捧、炒作那些明星花边新闻,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精神。”
这看起来是正确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家强大的重要力量,我们也应该传播的是正能量,尊重真正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知识。然而,这上述两种论调,荒谬至极,是社会和民族的耻辱,它对社会功利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亦难辞其咎。
-02-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文精神的传统。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们的人文精神就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它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而中国历来就是人文大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传统绵延了几千年,从未中断。
而西方也有重视人文精神的传统,这个传统肇基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发展于文艺复兴,鼎盛于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使现代科学从宗教神学中释放出来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是为科学立法,回答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康德那里,科学不足以区分人和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分是道德,道德才是人的目的。
而尼采认为科学是建立追求真理为目的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假设中,相信凭借理性的力量,一方面可以穷究世界的真相和万物的本性,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和造福人类,其始祖是苏格拉底。同样,科学亦是以西方传统道德观为基础,尼采认为对不可计算之物的恐惧乃是科学的隐含本能,信仰规律的善良意志使科学取得胜利。
黑格尔更是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可见人文精神是社会的“钙”,缺乏人文精神,这个社会注定要得“软骨病”,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一般来说,现代科学概念是认识客观规律改造自然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确立的,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突破,不是个简单的固定的概念,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种真知可以在历史实践中转化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
而人文学科研究的是关于人的知识。当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足以影响人的存在价值、人的自我认同、人和社会的关系时,会产生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靠人文学者的努力。
其实,要想崇尚科学就必须找准科学的真正内涵,那就是事实与规律,即实事求是。人们尊重科学,就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实事求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合乎逻辑,一条是要经得起实际验证。如果将科学技术无限拔高,视之为社会必须尊崇的唯一价值观的话,这就不是崇尚科学,而是掉入了“科学主义崇拜”这一陷阱当中。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名家、科普大神,有文体爱好的不在少数,还有许多是公开呼吁重视人文、反对战争独裁的,大力提倡科学的知名的“五四”先驱,他们有的是文艺家、有的是革命家,都没有一个人把科学当成是无所不能、包打一切的。而这些网文的小编们大力鼓噪人们要崇拜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包办一切,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唯一标准,表面上是善意地呼吁大家崇尚科学,实则是对尊重科学的亵渎,更是对国民精神的亵渎。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当前,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必要的文史哲素养,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之所以普遍,与过度重视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而这种过度重视当然与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气。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这时,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了西方社会的普遍共识。
-03-
曾经有文章说:“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而牺牲人文学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人文学科对鉴定技术创新的伦理边界非常必要;第二,只有人文学科能提供反思及前瞻性的视野,它提供的个体和集体的记忆使过去和未来具有了意义;第三,科学研究成本的不断增加和其对快速投资回报收益需求的不断增长,可能导致自然科学中越来越多的有利可图的部门迁出大学而进入专门的实验室;第四,人文学科搬出大学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对大学而言,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在未来,只有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将成为大学最终的、真正的‘核心事业’。”
大学如此,社会也应该如此。在未来,只有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每个人文学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有启发心灵的作用。只有捍卫人文精神,才能鉴定技术创新的伦理边界,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捍卫人文精神,才能为我们中国人提供反思及前瞻性的视野,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只有捍卫人文精神,才能保护个体和集体的记忆,使过去和未来具有意义。
我们这个时代太过重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充其量能够脚踏实地完成某一项工作,但他们却不可能知道人究竟为何物,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他们既缺乏高远的理想,也没有宽阔的胸怀,既无智者的机智,也乏仁人的儒雅。当然人生的意义或价值也必然在他们的视域之外。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青年”。
当前中国社会浮躁动荡,人人追名逐利,人文教育的缺失要当负相当责任,而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科学崇拜论”所造成的必然恶果。几十年来对科学的过度崇拜,导致人们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修养浅薄,人文关怀缺失,人格道德偏差,进而造成人文精神缺失,加之功利化大行其道,才造成一代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空心病”人群,这是当今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04-
我们真正缺乏科学知识吗?我们有必要崇拜科学到盲目的地步吗?
真正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知识,是应该值得尊重的。但是,上述网文所传达的价值观,只是借崇尚科学之名,行“科学崇拜论”之实,与重理轻文、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一道,造就了中国教育的种种乱象,看起来弘扬了国民精神,实则加速了国民精神的异化和衰败,严重危害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我们追的应该是那些真正引领着一个时代前进的民族之星,追求高端人才,这有错吗?我只能回答,这只是看起来正确而已,却错的离谱!这种“科学崇拜论”,不知与“娱乐至死”又有什么差别?过度追求理性,忽略了人的价值,造成的科技滥用难道就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该追求所谓这种“高大上”的明星偶像、民族之星,而应该回归本源,思考科学精神的真正含义,回归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否则,我们将迷失在在对功利目标和所谓“科学”的追逐中,我们将难以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这个国家和社会也就更难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才了。这正是我国社会和国民精神的悲哀。
-05-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涌现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皆与科学主义密切相关,而科学主义源于科学的绝对化、万能论、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顶礼膜拜的心情。科学具有工具价值、真理价值和道德价值,绝非万能。科学具有科学理念,我们应该为科学去魅,赋予科学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
平心而论,在这个社会,科学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是,一个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社会,实质与“娱乐至死”还有什么差异?如果一个社会对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盲目崇拜以至于到疯狂的时候,这个社会依旧是没有希望的社会。
我们的社会真正应该提倡的,不能是这些对科学知识的盲目崇拜和所谓“正能量明星”的崇拜,而应该是切切实实,回归到独立思考的传统,回归到人文精神上,弘扬和捍卫当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这才是捍卫国民精神的真正精髓所在。
只有在国人在对科学的盲目狂热追求以后,待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对科学的信仰并没有带来人的满足,反而会有一种心灵的失落,我们才会开始呼唤人文主义的回归,这才是对国民精神真正的拯救和复兴。
未来的中国需要人文主义。捍卫和拯救国民精神,请从让社会回归和弘扬人文精神做起。
以上
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