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那些不信的人才是瞎子
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我想成为它的意义。
2019年1月,我翻开《我的名字叫红》的第一页。
那时候正值孕期反应最难过的时候,持续时间太长。范先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希望可以帮助我分散一下注意力。然而这本书最初好像不能让我静下心去,经历了孕反、感冒、生宝宝,再到带宝宝,孕妇+新手妈妈的日子忙的不可开交,这本书总是读了一章又合上,确一直是我心头的念想。
终于在2020年1月,也许是因为宝宝已经8个月大让我有了些自己的时间,又或者是因为疫情大家都隔离在家,终于得以静心。我很珍惜这段难得的阅读时光,可以通篇读完整本书,也得以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不得不承认,阅读《我的名字叫红》是件吃力的事情,无论是什么原因,事实就是我花了一年时间才读完它。作者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说他是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小说每一章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也就是叙述者把所有的故事当事人都当做自己来展开叙述。我在高二那年很迷这种写作手法,也曾试着用两个第一人称的角色转换来写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片段。《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中有20个角色,看起来各个叙述者分别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但各个角色却又像接力赛跑一样,下一个讲述者讲述的内容与上一节的内容恰好衔接紧密恰当而又不着痕迹,导致我真的是边读边感慨作者的逻辑思维清晰又缜密。
刚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看的我眼晕,哈哈,断断续续的阅读让我很难把人物间的关系完美连接在一起。后来有了大片的时间,静下心来读,发现这厚厚的560页内容其实也有着非常简单的主题。
爱情
离家十二年的青年“黑”回到他的故乡,并与他深爱的初恋情人、姨表妹“谢库瑞”重逢并结合。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美好,文字里也满满的是细腻和动人。因着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人最真实地感受到这一对恋人之间的试探、猜疑、爱恋以及男女之间思维的差异。如果你把它当作一部爱情小说来读,那会容易的多。
人人都爱的美丽女人谢库瑞,我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她聪明,坚强,理性,果敢,我喜欢她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
“结婚前燃烧着的爱情之火会随着婚姻熄灭,只留下一片荒芜忧郁的废墟。当然了,结婚后的爱情也会消失,不过快乐将填满它的空缺”。她说,生命中最崇高的目标不少爱情,而是快乐。“真正的目标是快乐,爱情和婚姻不过是为了得到它而使用的手段:一个丈夫、一栋房子、小孩们、一本书”。
一向爱情至上的我,竟然有些赞同她的观点了,因为当她说“你难道看不出来,就算我的处境堪怜,丈夫失踪,父亲亡故,仍然比你那枯燥的孤独无依好得多?”没错,生命最崇高的目标是快乐不是嘛,哪怕谢库瑞失去了很多却依然拥有让她快乐的源泉,比如她的孩子们。
当然了,谢库瑞也有人性弱点,而这才让她成为更真实的女人。人人都爱谢库瑞,真实的谢库瑞。
谋杀案
没错,迎接“黑”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凶手连续杀害了两位宫廷细密画师,而且在第4章就以第一人称现身,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出现,诚恳地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经历。他越是如此坦诚,他的身份就越是神秘,你就越想知道答案,这条线也会成为你读下去的动力。
黑的姨父,也就是谢库瑞的父亲,正是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不久,秘密作画者之一的高雅先生被发现死于深井中。随后,黑的姨父也惨遭杀害。凶手究竟是谁?苏丹要求黑与反对绘制该书的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在三天内查出结果,否则全体受罚。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在众人合力下,他们找出了凶手——“橄榄”。“橄榄”在逃窜途中被黑的情敌哈桑杀死,而书最终没有完成。
暗杀、爱情纠葛以及绘画风格和宗教信仰的争端,这些种种都纠缠在一起,让故事变得更加丰满,帕慕克处理起这看似复杂的内容来井井有条,在我看来这也是这本读起来吃力的书能吸引那么多人读下去的原因之一。
奥斯曼艺术史
尽管我知道这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也是我……emm,兴许也是大部分读者,想尽力跳过去不读的部分。
离家12年的青年黑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 一位细密画家失踪了,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要求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藏在图画某处。
帕慕克以巧妙的后现代叙事,用一件发生在伊斯兰世界的谋杀案件作为故事主轴,以貌似侦探小说的结构性线索展开故事,其间又插入了细腻动人的爱情,而其实他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由冲突、痛苦、共存三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借古喻今,探讨生命与艺术的存在意义及信仰的冲突,呈现给读者的是关于“文明冲突”的理性思考以及关于全球化语境中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历史性解读。
这部分初读是有些乏味的,帕慕克对整本书节奏的把控非常强,这是我坚持读下去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在阅读之前先翻翻书尾的《大事记》,也许会更容易明白文中内容的合理性。
“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这句引自《古兰经》的话在书中被反复提及。
帕慕克笔下详尽地阐述了历史上例位细密画大师最终成为盲人的故事,他们是非盲人,透过了细密画而最终进入了永恒的境界。
这种盲人而非盲来源于他们对自己宗教和文化的信,和他们相比,那些不信的人才是瞎子。这样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我们的双眼在生活中见过太多这样的画面,也许这就是“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的真实含义。
《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内容太多,无法想象作者创作这本书花费了怎样的精力。收获很多,而得以言表的只有寥寥几句。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更愿意将这个故事读下去。

老实说,上一次觉得读书是体力活可是因为《百年孤独》。同样的,两本书也一样精彩,总之,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