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长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实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人文影音

总有些记忆久久难忘,关于人,关于物,关于音乐,关于电影,关于诗歌,于是我把他们都写成了文字,送给你。

01

先声明一点《狗十三》并不是被禁了五年,而是曹导觉得之前的电影市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题材,所以才搁置了五年。从票房上来看,曹导的认知是对的。

《狗十三》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片。相比于其他动不动就堕胎打架的青春片来说,这才是大多数人残酷的青春映照。所以很多人都把《狗十三》看作《狗13》。因为狗13的青春才是真实。

《狗十三》中的十三是女主角的年龄,所以说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十三岁少女和一条狗的故事(准确的来说是两只狗的故事)。

女主李玩(张雪迎饰)是一名初中生,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过。父亲再婚生了一个儿子,父亲怕女儿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买了一只狗送去,希望以此安抚女儿。然而爷爷在一次买菜途中不小心把狗溜丢了。李玩为此大吵大闹,并发疯似的找狗。全家人为了安抚李玩,买了个另一只长相相似的狗鱼目混珠,并在东窗事发之后强迫李玩接受狗已经找回来的“事实”。但是当李玩开始接受的时候,家里却越发的不能接受这只狗的存在。李玩不得不再次品尝失去的滋味。

在两次得到狗又失去狗之后,女主李玩看到了青春的残酷,成人世界的虚与委蛇,以及成长的屈辱与艰辛。

02

影片一开头是女主的一段独白。那个牙套象征着青春期的禁锢。禁锢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渴望却得不到的自由。那段独白像极了得不到时的自我安慰,明明想买红色的毛衣却安慰自己绿色的也不错,明明想报物理兴趣班,却说物理老头不喜欢自己。所以李玩才会向往平行宇宙,因为另外一个宇宙里能实现所有自由的渴求。

就像女主张雪迎电影台词里说的那样:我没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李玩喜欢物理于是给狗起名爱因斯坦。当爱因斯坦丢了之后,对于李玩来说似乎是天大的事。看到这里的时候,很多观众可能不能理解,甚至会觉得女主有点无理取闹,为此还摔伤了爷爷的腿。

但是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失去拥有的心爱之物,又如何不是天大的事。而且还是一条缓解人孤独的狗。

但是在大人眼里这就是无理取闹,就是任性。上一辈的中国父母大多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全屏自我的认知和观点管教孩子,以我这是对你好为原则,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其间的冲突便是代沟。当冲突发生时长辈们往往采取的是打骂式教育。

03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我们犯了错,父母亲会问我们知不知道错了,我们之所以会回答知道错了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回答会挨打,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或者错在了哪里。

因为当一个结果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这个结果带来的恶,却从不关心是什么导致这个结果。

比如:李玩一时接受不了冒充的爱因斯坦,跑出外面喝酒,奶奶因此深夜在外找寻,父亲却只觉得李玩太不懂事。

比如:父亲和后妈所生的熊孩子淘气把奶奶打破头,父亲关心的仅仅是给奶奶上药的事,却并不在意孩子需要教育的问题,反而哄孩子说不是什么大事,并对李玩提出的道歉不以为然。

比如:父亲和后妈所生的熊孩子用晾衣杆打狗惹得狗吠,后妈和父亲却只关心狗吠吓到了孩子殃及孩子安全,企图要送走。

04

大人们常常忽略了某些事情的本质问题。就像爱因斯坦丢了之后,大人们似乎没有空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是用成人世界的那一套法则—只有利弊,没有对错。孩子不过是想要一条狗而已,那再买一条便是。这样大家最省事,就不用四处找了。

可但李玩认出新买的狗不是真的爱因斯坦的是时候,表达出了更深的愤怒。因为全家人欺骗了她。李玩并不是想要一条新的狗,而是想要谋求内心的安顿,在纯真的少女心中错误不应该用另一个错误来掩埋。

大人却只想息事宁人,一看事情败露,那就来道德绑架,软硬兼施,占领道德的最高点,逼得李玩流下无助的眼泪,指鹿为马。

李玩排斥新买来的狗除了不是真的爱因斯坦以外,更是对丑陋的成人世界的深深抗拒。但少女温柔纯良的内心毕竟是太过单薄,承担不了太多丑陋,而那隐隐刺痛的胸口流出血淋淋的心泪是成长最真实的痛。

05

然而面对这些长辈们总是那几句老生常谈的话:你还小什么都不懂;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现在不懂以后就懂了,我们都是用心良苦。

是孩子真的不懂或者不讲道理,还是父母不会和孩子讲道理?

 奇怪的是,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他们会说:你要懂事;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他们却说:你还不懂。

比如:父亲打了深夜在外喝酒的李玩,却并未反对李玩商务酒桌上的敬酒。

06

影片中李玩有三次扭曲。

第一次是狗丢了之后的指鹿为马。

第二次扭曲是喝牛奶。李玩喝牛奶每次都吐,但是奶奶觉得牛奶对孩子身体好,总是用牛奶冒充豆汁。李喝了吐后说,还嫌我吐得不少呀。奶奶说,这娃一口奶都喝不成。在一个商业吹捧的饭局上父亲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闺女不能喝牛奶。但在“爱因斯坦”第二次被丢弃的时候,李玩却硬着头皮喝下了李堂男朋友递过来的牛奶。

第三次是吃狗肉。李玩得了全省物理奖,父亲高兴办了庆功宴,一位不明事理的叔叔为其点了招牌菜“红烧狗肉”。李玩迟疑片刻,并在所有人惊讶的眼光里,吃下了狗肉。

至此李玩内心彻底扭曲。

07

总总事情都很好的对应了本片的一个关键词汇:伪善。

道德绑架就是一种伪善。我这是对你好,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只要我觉这是对你好的,你就应该喜欢应该接受。

狗丢了再买一只冒充是如此,喝牛奶是如此,强行改掉兴趣小组是如此,点狗肉更是如此。

这一次次强大的难以拒绝的“伪善”便是李玩内心扭曲的根源。在强硬的事实面前,弱小的反抗是毫无帮助的。大吵大闹之后,除了接受现实,又能怎么办呢?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春。

所以李玩内心的扭曲,是从小孩到成人的扭曲。既然大人只看利弊的,那我就不要还在只看对错的轨道上行走好了,我也顺着你们来。这看似是一种妥协,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08

吃下狗肉的李玩,宛如吃下了一颗种子,这个种子必须在心里扎最深的根,忍受黑暗,保持坚韧,努力成长,唯有这样才是破土而出看见曙光的最快途径。那一刻李玩明白了成长的代价,也意味着天真纯粹的李玩正式远去。

就像席慕蓉的诗那样: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那个仓促,便是那段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天真烂漫,便不得不冲入成人世界厮杀的路。

其实这部影片并没有太过评判什么,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缓缓简述了,每个人青春期都会遇见的一些生活小事与细节。以上内容,不过是我个人眼中看到的批判。

其实批判只是一件表面的外衣,导演也并没有站在某个高点呵斥什么,他只是把生活的真实和复杂告诉你,就像影片说的那样: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这部影片好就好在真实,没有刻意的冲突,所有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原型,没有谁是恶魔或者反派。

生活最大的反派就是生活本身,似乎每个人都在选择和生活战斗,却常常忽略了和生活和解。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错的是自己。

09

就像影片最后,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父亲听着《再回首》老泪纵横,捂住李玩的眼说,我不是个好爸爸。

最后的最后,在溜冰场不断跌倒的弟弟,大声哭着说:我站不起来,我不会;却不断被逼迫。看着这一切的李玩一脸平静,这似乎是导演在告诉我们,这又是一个类似的青春。但谁的青春不知如此呢?

所以李玩最后找到了爱因斯坦也没有认,那是对过去的和解,青春不就是忘记过去,拥抱未来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