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学院教育的一些看法!
现代哲学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规律取向为特征的论证哲学,另一种是以伦理取向为特征的观念哲学。前者是一种普遍性的哲学,要求遵守一种普遍规则,为所有人设立权利和义务;后者是一种个人式的道德,一种个人伦理学,它不是为所有人而设,不是规范所有人的伦理道德,而是少数人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
论证哲学强调规则的遵守以及规则的整体化和系统化,而观念哲学强调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努力要自我修为成一个伦理主体,注重自我实践。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或佛教中讲的苦行,就是透过一种这样的过程及方法改变自我的存在状态,改变外界与自我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超脱于物外的伦理主体,一个完善的人。
哲学教育的误区:经典阅读盖过论证实操。
中国哲学界普遍认为,掌握西方哲学的精髓要靠经典阅读,而且必须阅读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哲学大师的著作或原著,这显示不是唯一正确且有效的途径。因为只重视经典阅读,而忽视了近现代的科学发现,忽视了论证实操,忽视了学生们的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如同只用一条腿走路,无论怎么努力都走不远,走不久。
哲学学院教育的十大弊端——
1,哲学学院教育模糊了哲学和文献学、思想史等辅助性学科之间的界限。哲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掌握一种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为了学哲学而哲学,不是为了背诵或记录大量的关于哲学经典的词句或文献学知识。而是为了获得真理,求得智慧。
2,经典阅读是求博学的道路,而论证实操,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是求智慧的道路。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要走上求智慧的道路,我们必须减少经典阅读在哲学教育中的权重,逐渐提高论证训练的权重,具体方法就是引进英语世界顶尖哲学系所使用的现行教材。(包括本科和研究生)
3,实践与学术之间严格划界。哲学与一般学科不同,不同的哲学学派之间往往产生巨大的观念分歧,在分析论证时,很容易犯那种自大的错误,把自己学派的观点当做唯一的、正确的真理来对待,而这对哲学的多元向上发展是不利的。
4,我国目前的哲学教育模式和西方差别太大,哲学与基础学科交集太少。中国的哲学本科教育是按照“马”“中”“西”三大模块来进行的,主要以哲学学派和哲学史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在西方哲学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哲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了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国目前的哲学教育模式或结构的设置明显阻碍了我国哲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进程。
5,中国哲学学院教育在学习西哲时,往往强调哲学史,尤其是公认的西哲经典,什么都以经典阅读为纲,而海外名校的哲学教育和哲学训练,强调的是提高学生批判、构建哲学论证的能力,并不刻意强调对哲学经典的熟悉。他们认为哲学活动是一个超历史、超时空的探讨过程和思维养成过程,一个人无论他读没读过哲学经典都可以平起平坐地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著名哲学家讨论哲学问题和人生困惑。事实证明,这种哲学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哲学思维。
6,西哲经典太多,初学者很容易掉入无法甄别且彻底消化的迷洞。只一个柏拉图的经典都不少了,更别说亚里士多德、康德、罗素、胡塞尔、哈贝马斯、彼得·辛格………………等众多哲学巨孽了。我们要想把这些书读完,恐怕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做到。
7,一味读经典,就会忽略或排斥二三流哲学家的思想。我国哲学家最追捧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胡塞尔等,追从学习大师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里也有问题,就是这些人的著作有的太过艰深、晦涩,并不完全适合新手入门。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在西方世界很流行的哲学思潮因为不是经典,就被拒之门外了。中国的学生也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领先的哲学思潮。
8,哲学教科书往往会产生歧义,甚至歪曲哲学问题的实质,用一种贴标签、解构的方法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因为哲学教材往往带有编写者的偏见或编写者自己的意见,这就和圣经的早起编纂者会在圣经中加入自己的意见的一样。哲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向入门者引介哲学问题,然后一起探讨深入,而不是一味地沿袭教科书。
9,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之间划出一条楚河汉界,本身就不合理,不科学。海外名校名教的哲学训练,强调的是提高学生批判构建哲学论证的能力,而不刻意强调对于哲学经典的熟悉。这里有一个”方法比内容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位哲学爱好者注意。
10,哲学阅读的完整性是价值之源,在学习哲学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导读梳理应该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原著“。我们的哲学解读要紧随时代,贴合现实,如果仅仅是单纯的选择经典或原著阅读,是很难做到这些的。而且还不包括那些思想在传播和表达时所产生的各种误差、歧义。
谈完了以上10点,你还以为哲学学院教育完全是好的吗?如果你喜欢哲学或者喜爱思考,不妨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