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关系教学反思
等量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其知识基础是《用字母表示数》,并为后面学习《方程》铺垫。应该说它是联结这两部分内容的桥梁。比较几个版本的教材,大多都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直接认识方程的,像这样单独把等量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课时,还是很少见的。从这点来说,北师大版的教材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编排的。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正确地找出等量关系,是学生在列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学习中最大的一个难点了。
看着教材的编排,感觉这部分内容挺简单,那么直观的情景图,谁能找不到等量关系呢?可实际的课堂上却发现,学生的难点主要表现在:
1.受到前面算术思维的影响,总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因此学生就把列出的算式当做等量关系了。
2.等量关系的表达方法有误。学生总是习惯于用一句话来表示找到的等量关系,却不能用算式的形式来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表述不规范。很多学生在表达等量关系时,都存在着表述不完整的问题。比如一杯可乐的价钱,学生只是说“可乐”,稍好一点的会说一杯可乐,却不说一杯可乐的价钱。
针对以上问题,教学中在对表述方式进行规范后,重点就放在了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上。结合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第二节,我对教学顺序进行了修改。
1.认识了等量关系后,对等量关系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小结,从意义和形式上让学生对等量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紧接着,考虑到等量关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用代数思维来思考问题,无论从思考方式还是从书写习惯来说,学生都很难适应。因此,我并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完成第二个例题,而是借着看图找等量关系这一时机,趁势而下,直接把练习题前移,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及时的练习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对找等量关系方法的掌握。
2.教材中第二个例题包含了两个等量关系:妹妹和姚明身高之间的等量关系以及妹妹和笑笑身高的等量关系,且每个等量关系都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考虑到运用代数思维表达等量关系,多是以正向思考为主,且这样的等量关系正好也可以为后续列方程做好铺垫,因此课堂上并没有刻意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这里,其实也是从第一节课中吸取的教训,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普遍偏弱,因此第一节在不同的等量关系这里展开后,很多学生搞不清楚该怎样去找等量关系,面对问题时,还是采用之前逆向思考的方式,把自己计算求解的过程写成了等量关系)而是引导学生从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入手,去寻找等量关系。特别是对于“倍数”关系的,着重让学生找到比较的标准量,从而降低了找等量关系的难度。
3.重视几何直观的作用。在例题2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妹妹的身高×2=姚明的身高”这一等量关系。画图中,关注画图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表示笑笑身高的线段应该画多长”这一问题的辨析,发展了学生的数感。为了巩固线段图的理解,练习题选择了根据线段图找等量关系问题,这样的练习正好和例题互补融合,实现了“信息--图示--等量关系”的互译转化,在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