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的困境
2015年8月,微信团队上线电子书阅读平台—微信读书,主打基于社交关系链的阅读,核心内容为出版物。
国内的电子书阅读,分为两大阵营,网络文学和出版物,并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现象,一是ireader、QQ阅读等以网络文学为主要内容源的阅读平台,尤其是ireader,日活达到千万级,赚得盆满钵盈,近期正在谋划上市。而另外一个阵营是诸如多看阅读、拇指阅读等主打出版物阅读的平台,很遗憾,他们没能活下来,我坚持认为,多看阅读在阅读体验这块是做得最好的,然而由于其用户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差距,终于未能挽回颓势,最终被小米收购,成为其内置应用,而拇指阅读其实有微信读书的雏形,也想打造社交阅读,苦于其没有社交链优势,不温不火的情况下,被京东收购。
微信做社交阅读,天然有社交链的优势,可能有人说读书本身是件孤独的事情,社交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推动力,但看看朋友圈关于读书的分享就能明白,装逼已成为一种刚需,晒读书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读了多少书不说,但是至少要保持读的态度嘛。另外微信读书确实有些点做得还不错,比如好友在读的书(互相推荐),好友排行榜,读书时长换书币,以及买一本可以赠一本给朋友,这些都充分利用到了其社交链及炫耀、贪婪、攀比的人性弱点。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去年上线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但是微信读书的安装量却不足千万(安卓几大市场加起来600万下载量,ios不详按比例估计为200w,去除更新部分,预估用户量在500w左右),估计日活也就几十万级别,这对巨头腾讯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很明显也没有获得多大的资源支持,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个局面呢?
首先,中国人真正喜欢读出版类图书的并不多(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该统计目前没有最新版)。”看出版物电子书的就更少了,这直接制约了其大规模快速发展。
其次是内容的匮乏,记得多看被小米收购时,我在其pc站按分类挨个计算了一下,平台只有3200多本电子书,但是多看是支持导入电子书的,正版没有,至少可以下载个盗版的看,而微信是不支持导入的,必须购买正版。微信读书没有pc站,所以不大好统计图书数量,但从我搜索书籍的结果来看数量肯定不容乐观,从我搜索的经验来看,大概只有20%比例的书搜到了,当想读的大部分书找不到时,平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个就是用户购买电子书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花和实体书差不多的钱去买一本电子书,很多人可能心理上不太能接受。
那么微信读书该有没有机会呢,作为电子书阅读的拥趸,我认为是有的,但是得慢慢养。
首先来看这个市场的空间,中国人的图书阅读量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而在中国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中,图书阅读量一定也是逐步靠近的过程,而阅读电子化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市场空间是有的,但是需要多少时间?不好说,腾讯有没有耐心?也不好说,毕竟作为上市公司,是要对股东的利益负责的。
第二个就是微信的社交链优势,这里面有很多玩法可以挖掘,如虚拟空间的个人藏书馆(满足用户炫耀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虚拟借阅,还可以建立读者与作者的连接(通过在线互动,提问的方式等),而这些玩法会让微信换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咱们来看看微信上线后的百度搜索指数,排除运营的因素,可以看出来其指数是逐步增长的,我相信这是一种自然增长,而这种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到达奇点引发质的飞跃。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结到一点上:内容建设。
在这点上,腾讯一直是踌躇不前的,不愿意做大的投入,个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一件事情,国内也只有腾讯有体量能做这件事情,然后这个收益是长期而缓慢的,而网络文学的收益是很直接的,所以腾讯重金投入qq阅读,而放任微信读书。
我相信allen是有这个愿景的,然而poly马呢?不好说,但是如果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能因为微信读书翻一番,这个社会价值,真的是钱能衡量的吗?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也许微信读书就是下一个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