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亂無章深度思考杂家杂谭

“哭了”之後的“怒懟”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3人  5a2b7ad99411

現在新聞或網文很多都需要人去偽存真。

繼“哭了”之後,現在又多了一個“怒懟”。給人感覺,一言不合就是“怒懟”。之前這樣的情況還祇是見於娛樂八卦新聞當中,大家尚可一笑置之,然而,現在發展到一些國際新聞也用此招來博眼球了。其危害或許會走出國門,影響國際關係。

《锐参考 | 在联合国“怒怼”特朗普,中国外长这个眼神亮了!》(來源《參考消息》)正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糜國特朗普總統在聯合國大會上鬧笑話,的確是為大家提供不少談資。但因為這個原因,而弄出中國外長“怒懟”的噱頭,就實在不應該。看圖片,外長的眼神是一種不予理會的淡定,你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犀利的沉默否定,但并並沒有“怒懟”的激烈。國際場合,就算對方多麽失禮,自己還是需要維護好自己的形象,因為,外交無小事,外交官的個人形象就是國家的形象。若與一個失禮的人置氣,不是將自己也拉到失禮者的行列,將整個國家拉入到失禮者的行列。外長先生是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這不“美国《政治报》网站注意到,在听到特朗普对中国发出的指控时,王毅回以‘冷漠如磐石’的表情,并‘微微耸了耸肩’”(此番引述同時見於上述文章內)。從“微微聳了聳肩”的舉動,明顯可以看出“不予理會的淡定”,但根本看不出什麽“怒懟”的狀態。

新聞不是小說,想怎麽寫就怎麽寫,需要傳神地還原事件,這樣纔能讓讀者真實感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會作出錯誤判斷。假設外長先生果真“怒懟”了,勢必對世人產生不良影響,感覺一言不合就應“怒懟”。這樣的社會,適合人居住否?

你說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