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行为》1:激素之王“多巴胺”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很自律,能够做到“延时满足”?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看恐怖电影?为什么“乍见之欢”不能一直延续?
最近在看《行为》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烧脑的一本著作,除了烧脑之外,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并且这本书就是按照这个角度来撰写的。假设我们在森林里听到奇怪的声音,这时候你手里刚好有一把枪,在这个声音不断向你靠近,在即将出现的那一刻,你朝那个地方开了枪;面对这个行为,书里给出的全新思考角度是采用一种倒叙的方法,在开枪前一秒触发你这个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开枪前几分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开枪几个小时之前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开枪前几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一直倒退到人类刚诞生的时候决定这个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这种采用时间倒叙的方法思考行为问题,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在我现阶段的阅读部分上,书里的很多内容无疑给我之前很多的困惑问题在脑科学维度上提供了全新的解读。
比如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很自律,能够做到“延迟满足”?
是因为多巴胺在作祟,多巴胺能够给我们提供愉悦感,这种对愉悦感的追逐也成为了我们做很多事情的背后动机;在我们大脑内部,最晚发育出来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着理性,而负责掌控情绪的是边缘系统层;如果多巴胺的供给更多往前额叶皮层输送,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注重长期的利益,更能做到延迟满足,当然也更加自律;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内部的多巴胺供给更多经过边缘系统,那么这个人做决策时就会更多受到情绪驱动,更加注重眼前的享受;你说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你能怪他不自律吗?他的大脑硬件的构造就与其他人不一样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看恐怖电影?
答案也是多巴胺的功劳;在看恐怖电影的时候,为什么你明知道那个是假的,可是那个当下你为什么还是会害怕呢?那是因为大脑里面杏仁核的下意识反应,当我们看到恐怖画面的时候,刺激着杏仁核向我们全身发生颤抖,冒汗的下意识反应,而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局限在这其中,一直在观察你身体的反应时你就会越发感觉到害怕,这个当下的害怕是真的;这也让我对之前说的用超然视角看待自己的情绪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当你采用旁人视角去看待你当下的情绪时,往往过了一会儿这个情绪就会自己消失......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还是喜欢看恐怖电影呢?那是因为当电影结束,回到现实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对真实世界感觉更加明显,越发觉得电影的虚假,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解除了警报,一种“还好这不是真的”庆幸触发了大脑内部的多巴胺分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幸灾乐祸?那个灾难确实很不幸,但是还好这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为什么“乍见之欢”不能一直延续?
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喜欢就是乍见之欢,而爱就是久处不厌”;这句话现在看来还是有背后的科学道理的;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促使着我们想要得到她,可是当得到她之后,在后面的相处中,你会发现对方并不是完人,而因为外貌美丽带给你的多巴胺分泌的愉悦感也在成“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于是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去寻找新的刺激,新的多巴胺分泌体验,开启下一轮轮回;而只有少数人能够坚守岁月的冲刷,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做到久处不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可以给你一个忠诚的择偶建议:如果对方在与你的大体三观上没什么冲突,善良,理解你,你就别考虑了,可以以身相许了。
这本书还有好多刷新你三观的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