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心理学习设计

你的精心设计让孩子更优秀

2018-05-11  本文已影响35人  张善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婴儿潮一代的父母经历过的放养式的教育,已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要求。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已经成为父母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试着借鉴美国的父母教育模式,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什么样的教育更有效进行了初步梳理,以让自己更加清楚在孩子教育中如何做。

一、时代的发展,父母教育模式发生转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育儿专家谆谆教诲婴儿潮一代的父母,应该采用放养式的教育,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自由发展,而不是压制子女。恰逢此时,美国在布鲁纳发现学习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模式教育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促使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变了关于如何做好父母的主流观念和社会规范,特别是90年代开始,“放任教育”开始被人摒弃,新一代父母开始“精密教育”新模式。

“精心栽培型”和“自然放养型”两种父母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方法和结果都有差异。

所谓“精心栽培型”,父母深谋远虑地为子女教育投资,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养,最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尤其是在校内的优秀表现。更多的是高知型父母,致力于培养自主、独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让孩子更加自强,有能力作出积极向上的选择;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愿意引导孩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自己改正自己的行为。

“自然放养型”的教育,任由孩子发展,让他们更多凭借自己的天分和运气。父母没有什么计划,也不干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教育中,父母更多地靠硬规矩和大棒,缺乏对子女表现的密切关注和有效鼓励,更谈不上讲道理和平等协商。

《我们的孩子》一书基于美国的国情,对于父母教育模式进行分类。研究者按照受教育程度、工作收入对父母划分了阶层。所有的研究结论表明,收入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儿童的最终表现之间是正向相关的。

“精心栽培型”父母,会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他们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内心的丰足,让孩子更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培养之道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交往能力,使孩子在身体健康、学校成绩、大学入学、工作就业以及家庭收入的表现就会更好,而且不会惹大麻烦,更不会沦落到监狱里。

二、中国父母教育模式分析

美国孩子中的阶级鸿沟日渐成型,并且由于教育的作用而逐渐固化。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建立在阶级分类基础上。

中国当前还没有固化的阶级,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直接借用美国的分类方法对中国的父母进行分析不合时宜。因此我只借鉴书中提出的教育模式,将中国父母分为四类。《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对于直升机型父母没有论述,认为这种模式至少不会为孩子带来危害,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因此将这一类列出来做了论述。

 1.精心呵护,教子有方

精心呵护、教子有方的父母,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与美国白领阶层具有类似的背景。这部分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是婴儿潮一代的父母,他们自己是教育的受益者,所以尤为重视教育。致力于培养自主、独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让孩子自尊自强,有能力做出积极向上的选择。

由于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们常乐于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会主动学习,很多从家里备孕、备产就开始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孩子出生以后,会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玩游戏、带孩子运动、读书、讲故事等,更加重视父母隐身作则、语言引导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通过积极交互来促进孩子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

精心呵护型的父母更愿意以讲道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教育子女,而且他们也更愿意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正面、积极的行为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首先成为什么。

犹太人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犹太人的父母经常会和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指导,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用这种方式,犹太人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

2.精心呵护,自由发展

该类父母,在孩子学前阶段,精心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生命安全。当孩子开始上学以后,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指导,因此不干涉孩子的学习。但是往往他们会给孩子提出要求、指出一条路,“上大学”。至于孩子怎样才能上大学,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找,他们会尽最大力气提供支持。

我的母亲、我岳母、我大伯母、我爱人小姨都是这一类母亲,她们勤勤恳恳,精细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当孩子在家学习时,他们在一边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看着、听着自己孩子的学习。她们会向自己的孩子学习识字,听孩子读书给他们听。就这样陪着,我大伯家的三个哥哥、我爱人、小姨家的表弟和我,都在上世纪80、90年代,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转变了身份,改变了命运。而我的母辈们,也通过向孩子学习,最终达到了能够读报纸的水平,在之前她们是不识字的。

如果自己不懂教育,那就给孩子空间,相信孩子自己成长的力量。

3.过分关注,全面接管

这一类父母也可以被称为“直升机式”的父母,会为孩子所有的事情做主,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事情。

在孩子上学之前,父母的这种安排对孩子产生的压力不大,但当孩子开始上学之后,这种压力会逐渐增大。很多时候,由于父母自己无法辅导孩子,但又希望孩子能够在各方面都好,所以就拼命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为孩子制定各种规矩。他们更乐意为孩子规划一个未来,并为孩子制定一条发展的路路径,希望孩子能够服从他们的安排,能够按照这条路径走下去。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没有达到要求,他们就会批评、恐吓、威胁孩子。

父母的这些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但如果时间长了,这些压力就会成为高压。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的高压会干扰大脑的基本执行功能,让孩子难以集中自己的精力,很难控制冲动,不服管教。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组织的损伤,在进入青少年阶段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或孤僻。

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全面接管,其根源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经历的不满,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能够在哪一方面做到更好等等。这一类父母不接受或者错误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他们固执地坚信自己的做法、自己给孩子的安排、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如果别人不认同,那就是别人不理解她,或是别人不懂。

此种类型的父母特别容易走入本着爱孩子的初衷,最终却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

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你手里有一把沙子,当你攥得越紧,你会发现你手里的沙子会越少。当父母对孩子控制的越严,那么孩子最后越可能脱离你的控制。

4.漠不关心,放任自流

还有些父母,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可能原因是他们的冷漠、自私或仇恨,认为孩子与自己无关或者是自己的拖累,从而对孩子冷漠、长时间不闻不问。如果孩子的行为影响到他们,他们就会责骂甚至虐待孩子。

长时间的不管不问,也就是对孩子的忽略、孤立,比公然的家暴更能成为青少年问题的罪魁祸首。神经科学的解释为:假如孩子在幼年时候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则他们同成年人之间亲密互动的频度就会降低。由此造成的大脑发育欠缺在日后是难以弥补的。如果孤儿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孤儿院收养,那么严重的缺乏关爱会导致这些孩子在各项指标上表现不佳,比如智商、心理健康、社会调适能力,甚至连大脑的构造也不同于正常的儿童。

这类父母总是责骂孩子,抱怨他们一事无成,最后只能变成下三滥的混球,那么孩子以后就只能成为下三滥的混球。

三、为什么要学习成为第一二类父母

《我们的孩子》一书中针对不同类型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很多结论,所有结论都指向了如果我们对孩子精心培养,那么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成长为具有独立、主动、积极、自尊等优良品质的好孩子。

原因是什么?

从一个外显行为——交流风格来看。

父母风格造成的交流风格有巨大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具有高等专业学位的高知父母,每年他们向孩子说166000次鼓励的句子,而让孩子泄气的否定的表达只有26000;相比之下,工人阶级父母表达这两种的次数分别为62000和36000;而以社保为生的家长则更少鼓励、更多批评,同比数据分别为26000和57000。

这个实例表述了两个事实:

1.不同类型的父母与孩子的交互的巨大差异,第一种是第二种的2倍,是第三种的差不多3倍。

2.鼓励和否定表达的差异,前者是后者的6-7倍。

从这个事实中我们获得了一个启示,我们能够快速掌握并使用的一种好的培养方法,可以总结为两个原则:

1.尝试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

2.少批评孩子,将批评的话语转为你的期待,但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来。

如果无法精心设计你孩子的教育,那就尝试一下这个最简单的原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