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历史感?
从小就不太爱历史,永远都是背背背,背年代、人物、事件,终于混上了大学,彻底跟历史说拜拜,后来干脆什么书都不读了。这几年恢复阅读,大家都是说要读非虚构的书籍,于是就跟着只读非虚构类的,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也确实只有非虚构类图书对你的帮助最大,最是立竿见影。每天关心的都是趋势和未来,而历史,呵呵。
于是,也顺带着把得到里面凡是与历史有关的专栏和课程都略过了。这次,罗胖跨年演讲隆重推荐《变量》:
成为全世界第一批掌握小趋势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9037/11f03ce70c786358.png)
1.帮你洞察新机会
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中的微小变化,正在成为小趋势,这些小趋势,可能只发生在人口的1%当中,但是,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每一个小趋势,都有可能孕育出下一个时代洪流。
2.帮你获得历史感
历史在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历史感却是可以通过积累、思考、观察、顿悟形成的。
第一点是吸引我第一时间入手《变量》的动力,但第二点却是我这次绕不开的一个坎了。
第一章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什么叫历史感?历史感有什么用?怎样获得历史感?
一.历史感是什么?
何帆老师已经把我绕糊涂了。
历史感不是历史。历史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你要靠知识的积累、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思考,还得有顿悟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历史感跟美感、乐感很像。我专门问过几位音乐家,他们告诉我,有乐感的人听到音乐,就会对后面的乐符有所期待。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直觉。围棋高手如果扫一眼棋盘,他就会对胜负格局了然于胸。有经验的消防队员凭直觉能预感到脚下的地板什么时候会出现塌陷。战场上的老兵会告诉你,他们能够从风中“嗅出”危险的信号。
……
额,历史感是刻意练习后的直觉?
又结合何帆老师的专栏《何帆报告》,
你的命运其实和很多与你素不谋面的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米尔斯说人们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我把它叫作“历史感”。
对历史的感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9037/9955c2d31712541f.png)
通过搜索,我在王烁的《30天认知训练营》里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我们经常看btc或者某只股票的价格曲线,以月、年为单位,整个曲线就非常平缓,就像是在地上爬;如果以日为单位,简直就是波澜壮阔、要么冲破天际要么坠入十八层地狱。
同理,如果把历史看做一根曲线,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成就。那么,在绝对坐标的视角中,会以为几乎所有的成就发生在最近一百年,也许甚至是最近三十年。这是绝对值坐标视角看到的历史。
显然这是不真实的。
将自己置身于对数坐标系中,如果你是历史上的他们,处于他们所处的时空,面对他们所面临的现实,你能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历史感。
如果你总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你可能就会不断地改写历史,直到历史只剩下今天这一段。那么你就失去了历史感,只剩下现代感。
二.历史感有什么作用?
何帆老师说:
1.历史感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有历史感,你对活在当下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
2.有了历史感,你会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适应和创新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历史感是为了让你更好地体会自己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9037/941699de0744cb2c.png)
王烁老师显然认为,历史感的培养是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因为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
1.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必然。
2.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韵。环境在变,人性始终不变。
3.人是靠不住的 ,制度也一样。
单纯的善恶都解决不了人生难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制度不能保卫自己。
4.可以养成历史感。
高晓松经常在节目中卖弄自己的博学,其中历史是很重要的一门,记得有一期《晓说》谈到扎克伯格的简朴,他从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来谈,历史上犹太民族一直都生活在别人的土地上,随时准备搬家,随时准备流亡,缺少那种主人翁责任感,所以也不会置办什么固定资产,房子车子啊之类的。当时就觉得高晓松很高级、很深邃。
上学时,黄河边的同学总是特别会喝酒,喜欢吃喝,“我们那儿人撒泡尿都有十几度,不盖房子,有钱就吃了喝了,盖房子干啥,黄河水一泛,啥都没了”。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肯定就会简单地觉得他们真是好吃懒做。
三、怎样获得历史感?
既然“历史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你要靠知识的积累、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思考,还得有顿悟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积累、观察、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了。
为了培养这种历史感,你要学会观察。何帆老师用了一个比方——我为你推荐的观察历史的方法就是“大树模式”。用观察一棵大树一样去观察历史,就是为了培养你的历史感。
你得像一个园丁一样时时刻刻去观察这棵大树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长出一根新的树枝;你还要学会像一个生态学家那样观察,你得去看阳光和降水对大树成长的影响;你要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观察开始发胀的果实、悄然飘落的树叶,或是叶尖露出的点点焦黄的时候,你其实关心的并不只是那一片叶子、一颗果实,你关心的是这棵树的母体。这棵大树到底现在健不健康,它在发生什么变化?
零零碎碎地打了这么个比方,绕这么大个弯子,我觉得翻译成人话就是:既关注细节又要关注全局;既要看内因又要看外因;既要看内在小环境,又要结合外边大环境,多方面多维度去观察……哎呀,不能总结,一总结就俗套的吓人。总之,历史感是无法速成的。
题外话:因为有点读不下去,把书送给了一位历史教授,他读完第一章便发来信息:这何帆是什么人啊?既不是研究历史也不是研究哲学的,在这里断章取义、信口开河。
著名历史学家杜兰特说:历史只是猜测和偏见。这句话是有上下文语境的,他直接拎出来,就完全否定了历史的价值。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毛泽东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难道这些人都是错的?
所谓“历史感”,从功利方面说(如《资治通鉴》),我们研究历史,避免走人类祖先的弯路,同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事件具备充足的审时度势的空间。历史成为了先人对后来者的经验馈赠。同时历史又反映了人类文明数千年来的发展方向和轨迹,我们知道了文化的根源,了解了文明的传播,对于预测人类未来文化的样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哦,历史教授的意思,是读史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
杜兰特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中说,"真正的历史不是细琐的物价和薪俸统计,也不是大规模的选举和战争,更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进程,历史只应该属于那些对人类的文化进程做出过持久贡献的英雄和天才们"。同时"天才站在智慧女神的身边,手持火烛为我们照亮前路",引领我们在"活着的现在"就进入天堂。
《历史的教训》在阐述"经济与历史"的关系时写道:"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这种集中程度可能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众多穷人数量上的力量与少数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时不稳定的平衡便会造成危险局势。历史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或者是通过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财富;或者是通过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强行分配贫困。” 杜兰特是总结历史经验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直“预判”?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记录了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的生平故事,以及这场鲜为人知的革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极具预言性的。斯诺的这本著作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是因为它在两个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一是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二是作为对历史趋势的预见。斯诺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的走向,那就是中国必将是属于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未来的主宰。
写到最后,闺蜜@我,为啥晚上不理她,我把文章标题截图给她,晚上在写这玩意
“额,那为啥要有历史感呢”,
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为了更好地理解未来!
那怎样才能有历史感呢?
多读、多看、多想、经常东张西望、红杏出墙、旁逸斜出、鸡蛋里面挑骨头……
“额,好nb的样子……”
O(∩_∩)O哈哈~
刚读完《变量》第一章,卡在了历史感上,理清这个问题,下一节研究慢变量和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