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画作《洛神赋图》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乾隆皇帝叹服?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洛神赋图》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取材于三国文学家曹植写的文章《洛神赋》而创作的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连环长卷。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画成此图。
《洛神赋图》描述了曹植赴京都朝觐魏文帝后(就是他哥哥曹丕),返程途经洛河,邂逅洛水女神并对其一见钟情,但最终无奈分手的爱情故事。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摹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江苏无锡人。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人物画风独特。
其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后人在论述他作画时都会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形容。
顾恺之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著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著书,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洛神赋图》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第一部分:相遇
(初见)黄昏时分,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
曹植对洛神的描述:
“其形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鸿雁、游龙、秋菊、荷花等这些细节,也被顾恺之巨细无遗地画在洛神身边,烘托仙子的神秘与美丽。
第二部分:相恋
(再次相遇)初见之后,洛神再次与曹植相遇,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并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嬉戏)洛神特别开心,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蜗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相恋)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二人情意缠绵。
第三部分:相离
因为人神殊途,不能相守,二人不得不含恨分别,洛神乘着神鸟来和伫立在岸的曹植告别。
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顾恺之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
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
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
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表现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
洛神离去后,曹植并不死心,对她充满思念。
命人驾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
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没能追上洛神,曹植悲伤的不能自已,彻夜难眠,在洛水旁等到天明,流连忘返。
直到天亮后,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鉴赏
《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现为画面上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洛神赋》中充满诗意的浪漫意境。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伤。
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作者把人物的神韵、风姿表达的惟妙惟肖,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都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