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目标谱写青春画卷
人们都喜欢幸福这个词,但是什么是幸福,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饿的时候有一个馒头吃是幸福,有人认为学富五车功成名就是幸福,有人认为找到相守一生的人是幸福,有人认为名垂青史是幸福。答案太多太多了,其实每个时期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我读了威廉·戴蒙的《目标感》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有目标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呀。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目标,学生时期的学习目标,长大之后的工作目标等等。企业要有目标,国家要有目标,个人更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幸福感极低甚至没有幸福感。
在班级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没有理想和目标,问他们将来想干什么呀,都说不知道,没想过。有些孩子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这样的孩子初高中结束之后也容易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所以很多青年人总是把焦虑郁闷放在口头。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继续宅在家里,当上了啃老族。有些家长也乐于继续抚养照顾孩子,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确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奉献,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对孩子的付出有一个度的限制,千万别“营养过剩”把孩子养育成巨婴。在当今社会妈宝男这个词不再是陌生词汇。合格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让孩子具有生存能力,孩子自己能创造精彩的人生才是父母给予的最有力量的爱。
书中介绍的无所事事的汤米就是一个“毫无目标感”的年轻人,在学校里也是混日子,对自己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漠不关心。这样的青年未来对社会的贡献能有多大?虽然大部分青年有勇气和魄力,有理想和信念,但是真的有一些人在享受短期娱乐,没有任何目标和投入的人体验到的就是“享乐性质的快乐”。现在有太多人沉溺在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刷短视频的时间如果用在读书、运动等这些提升自己的活动上,那么焦虑和迷茫,彷徨和抑郁是不是会减少很多呢?
另一个例子是被困的本杰明,她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可是她的父母什么事都要替她做主,其实这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遗憾。我们要做智慧型的父母,要做与时俱进的父母。认清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愿望的延续的实现者。谁的人生谁做主。有太多父母喜欢在孩子的生活里指手画脚了,包括孩子交朋友,包括孩子选专业,孩子选恋人等等。我认为父母可以干预和建议,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的观点是父母的干预与建议要有一个度,要看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有助于他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虽然不用考证但是这是最难的事业,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就先让孩子树立一个目标吧,并让他为之而努力奋斗。
书中说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乐趣。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物质基础雄厚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艰难的吃苦的岁月,所有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度很低,他们不觉得目前的情况有多么糟糕,不需要努力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平时的养育过程中,我们为师者,为人父母者应该多让孩子参加户外的锻炼,比如爬山、徒步,甚至是务农,这样会激发出孩子的热情,锻炼斗志,磨炼意志。不要总是宅在家里,蹲在班级里。在社会关系中无法找到突破口,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大自然,广袤的天地会让心灵有一个栖息之所。
青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自己人生航路上的定海神针。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安逸。青春就是要拿来奋斗啊,否则我们要青春干什么?未来的路上回想自己奋斗历程依旧热泪盈眶,那才不枉费青春一场。
想想五四时期的青年,想想雷锋,想想那些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人,身处盛世年代的我们更要立志、向上,谱写不悔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