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误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并不是因为差异而产生的,换言之,差异本身不产生问题,融合互通才产生问题。
这些年,我们这里出去了很多东方人,也来了很多西方人。特别是智能科技的发展,足不出户也便知天下的便利,扩展了个体认知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异类文化无可避免的误读。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里提出过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是没有真实根据,凭空相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2009年底,我在美国迈阿密的一次会议上遇到一位年长的加拿大知识精英,他兴奋地讲述了自己不久前到访中国首都,高楼林立十足现代化的北京深深地震撼了他。对此,我很是诧异就问他为什么?原来,在这位老学者的印象里中国是大英百科全书里的中国,北京是20世纪初叶的北京。一百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假如西方对东方的偏见,除了参考资料的稀缺和滞后外,还有对深层东方文化理解的缺失。比如,不久前某奢侈品公司所拍摄的广告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很多的反感。对于这类事件,就东西方文化的转译角度来看,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底线是模糊的。
反之,东方对西方文化的误读也是层出不穷。2005年,在北京五道口的街上偶遇一个美国小伙儿,他一件件的从地摊里挑选印错英文单词和各种随意搭配组合的英文语句的文化T恤。最终选几件,他认为完全是胡扯一样的“经典款”。关于东方对西方商标文化的翻译也充满了误差,其中有意义上的误差,也有意境上的误差。比如,我们对latte的音译“拿铁”,生硬的字面意义上很难与软糯绵柔的口感相匹配,puma的音译是彪马,总有种傻愣傻愣的感觉。
东西方文化从历史和发展进程上有很大的区别,任何仅站在自己一隅,只关照自己头脑印象的“观看”,都是狭隘的。而东西方文化之间是否因智能科技的发展,最终达到融合如一,只能拭目以待。东西方文化的魅力在于各自的差异,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需要彼此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