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 | “缺席”下的本真回归(11月总结)
11月,在长达三年的抗争后,防疫政策逐渐开始转向。
我相信在各类疾病本身就频发的冬季,开始放宽防疫政策并非是决策层的首选,而更可能是在客观上疫情传播能力大增、毒性减弱且个体和国家经济压力加大、主观上舆情战由于复杂原因处于明显不利局面时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是B计划。但这仍然不能抹杀我们在三年抗疫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以人之价值为本位所得的抗疫收益。
从个人的生活状态出发,11月我全面回缩到了居家办公的状态,此前的寄情于山水犹如黄粱一梦,但多少残留了几分念想。规划行业的工作量并未减少,但居家后由于无法获得部分矢量资料而陷入的低效状态,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作推进,更何况在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当身边的同事都在灌水康复中,切断了合作沟通的门户,很多工作自然难以顺畅地开展。
与我的工作状态截然不同,艾米医生在这特殊的时期化身为不折不扣的人民斗士,虽然科室内大部分同事都已英勇赴阳,她仍然奋战在急诊流水和二十四小时值班的最前线。在庞大的阳性基数和医院的高浓度病毒背景下,喜提两道杠无非时间早晚的差别。
疫情演变至今,“缺席”的力量令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短暂地显现其本来面目。
在封控的日子里,纵使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自由,也成了人们追忆往昔的绝景;政策放松后,安全之名才得以彰显,人们不再只着眼于其代价——被限制的自由。
远方的亲人们,在疫情的扩散下,牵挂有增无减;当疫情终于发生在身边,我们才确信确诊量并非是仅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冰冷数字;巨大的压迫感令我们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健康,关注每一个还能正常呼吸的日子。
在放开管控的京城,科技为生活赋能的能力有所减弱,快递和物流系统的断链首当其冲。当我们习以为常的“饭来伸手”成为一种奢侈,当即使全城弥漫着奥密克戎的味道却依然有少数外卖小哥将一份热乎乎的饭菜挂在门把手上,我猛然意识到,门外的小哥也与我一样,有血有肉,有对丧失健康的恐惧,亦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而在此之前,我总下意识地将外卖小哥视作外卖系统的一环,无喜无悲。在某种意义上,我早已参与到了对外卖小哥进行异化的资本进程中。在“附近”与“邻里”消失的个体原子化时代,我们逐渐丧失了对他者的感知力,既是他者被异化之因,也是自我异化之果。
在新冠爆发的当下,习以为常之人事物的“缺席”恰好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祛魅。
在2022年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阳性在所难免,不如坦然面对,静心自省,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回归本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