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187天——至德无形,让位于贤
泰伯篇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翻译】
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解读】
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为了让才大德高的姬昌有机会治理国家,他多次让出自己应得的王位。
这种只为天下苍生计,而不为个人功名富贵的让贤之举,堪称至德。孔子对这种美德非常推崇,在多个场合予以赞美。
禅让之礼古已有之,但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尧舜之时,由于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君主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利益,禅让可能是要将更重的责任交出去。
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君主位高权重,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财富,禅让的事情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综观中国历史,从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内部兄弟之争,到后来封建社会为争夺皇位时的父子相残,历朝历代充斥着灭绝人伦的惨剧。
争夺权力失败者,不仅自己性命不保,全家乃至全族都会被灭。不去争权夺利,已经是罕见的高尚了,哪里还会有泰伯这样的让国之举?由此可见,孔子对泰伯的高度赞美,确实是有的放矢。
泰伯让国所成就的周朝,周文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武王去世后,周公任劳任怨,一饭三吐哺,天下归心。
天子之家的高风美仪,不仅感化了贵族阶层,而且赢得了天下民众的拥戴。因此,周朝的国运绵延800余年。
由此可见,孔子对泰伯的赞美,不仅仅着眼于他个人,而是有更广阔的视野。
这种美德,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良风美俗。特别是对于天子之家,其意义更是重大。有没有这种美德,意味着这个政权是否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和认同。
礼让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别人,同样也是为了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