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公众号精选文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文社科

创作你的创作,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2018-03-13  本文已影响163人  江南吹雪
图片来源于网络.jpg

写作,无非是讲出好的故事。谁有好故事,并能把故事讲好,他就是出色的作者。

有好故事,是际遇,也是才能。

说它是际遇,是因为有些故事是来自于自身的经历,或者耳听目睹到的。

人生成长经历各异,就各有自己的故事,如果其中有特殊的经历,能将其诉诸文字,便是自己独特的故事。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说,任何人只要肯努力,是能够写出一本不错的小说来的。

我对此的理解是,每个个体成长都有其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一些情感凝注的事情,把这些写出来,因其个人化特质和富有真挚情感,具备了作品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可以称其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拿村上春树自己来说,首部作品《且听风吟》就带有他个人成长的印记。

但是,如果要成为职业小说家,显然这点个人化的经历是不足以支撑的,要通过其他方式收集创作素材,把它们放进一个个资料仓库,以备创作之用。这个方面就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或是说依仗天赋。

说它是才能,是指创作者必须有双文学慧眼。能从日常中识别哪些可供创作的素材,还能找到能有不断猎取素材的源泉。

真正一个好猎人,不仅枪法准,还知道上什么地方寻找猎物。

如果说际遇靠经历,那么才能就要靠历炼了。前者存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后者则是存在因果的必然性,需要付诸努力才能达成。

在我们国家,出现过不少一首歌歌手,这些歌手凭借一首歌一炮而红,然后呢,然后就靠这一首歌混天下过日子了。这说明,他们抓住了人生的某个际遇,但是终究才能缺乏,不能持续创作。

如果说,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具有自身特质的故事,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有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讲好一个故事,是文学表达才能,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但是天赋仍是大师和平庸者的最大区别。

同样的故事,不同人的来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涉及到表达力。表达力这三个字囊括的层面太多了,但毫无疑问语言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最基本的合格讲述,能完整清楚地把故事讲出来,让人听懂,实现讲述的最基本目的。

比这好点的是,能用形象贴切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味,语言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比上述再好一点的是,能用个人化的语言,让叙述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举几个例子对应上述三个层次的表达:

那段时间,没有事情做,也没有人跟我说话,我感到非常寂寞。

那段时间,无事可做,无人说话,寂寞像影子一样陪伴着我。

那段时间,我无事可做,无话可说,内心的寂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这三句话陈述的事实是一样的,但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第一句是最直观朴实的表达,只是陈述了事实。第二句则运用比喻来表达,产生视觉上的联想。第三句用听觉上的明锐表达情绪上的寂寥,这种感官上的对比映照使得表达力度增强。而这个表达就具有个人化的特质,不被效仿,使人印象深刻。

当然,上述三个句子,不能说一定哪个比哪个更好,不是绝对的,具体的运用还需要放到整体的行文之中做评判。

没有必要每一句都非得琢磨出个人特质来,但是,特质化的感受和表达始终是写作者应该追求的。

比如说在描述景物和个人心情时,尽可能少用慎用成语或套词来表达,而要用个人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体会。

如用“万里无云”这个成语来描写晴朗的天气,这个词没什么特质,谁也可以用它来描写,你眼中的和别人眼中的就没什么区别,就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写得更好。

说到描述天气,我想到冯小刚的一段文字:

"来到新西兰,飞机落下去的时候,天刚破晓,大地一片沉寂,天空如浸在显影液里的相纸,渐渐浮现出一层层青灰色的云。走出机场,鼻子头像涂了薄荷,深深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一路凉到肺里。刚下过一夜的雨,汽车碾着积水上路,奥克兰像一位刚刚哭过的美人走在风里。这里七月是冬天。"

“天空如浸在显影液里的相纸”,“鼻子头像涂了薄荷”,“奥克兰像一位刚刚哭过的美人走在风里”,这三句话描写都很具有个人化的感知,很少出现雷同,也就显示出作者的感知力和表达力。

“这里七月是冬天”这句话如果放在前面写,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结构和逻辑上好坏的区别,体现了创作者的文学素养。

文学大师们还拥有文学上直觉,这个东西就是很玄妙了,不是学习就能获得的才能,它是一种天赋。有时候看大师之作,我不免心生灰暗,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平庸到识不出大师们的天赋。

一个刚开始写作者,切忌陷入文字窠臼之中。

一味追求所谓华丽的辞藻,就是落入窠臼之中的典型表现。用似是而非的套词饰语写出假大空的情感,把自己写嗨了,却感动不了别人,这是最没前途的创作。

情感不存在华丽不华丽,它只有真假和浓淡的区别,越高级的情感越是以细腻和真切为标准。而越具个人化的语言,就越体现情感上的真。

简书上有不少富有见识的文章,但是因为文字上的魅力缺乏,使得作品失去光芒。这是一种可惜的事情,但也是普遍的事情。

一个人的阅历和知识可以不断去丰富,但是一个人失去文字上的灵性,这就是很难突破的瓶颈。究其原因,我想是作者在个人情感体味上欠缺深究磨砺,自身也未曾意识到这点,落入通常行文上的窠臼之中。

有时候文字很大程度跟作者自身的秉性有关系,所以才有文如其人这一说。但是无论受哪些因素影响,我们都该知道什么是好文字。只有多读,多读经典,才会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好作品。

无论多么宵小的事情,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用听见针落地声的敏锐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原生态的,才有生命力,一个写作者是否具有灵气就取决于此。

如果你明白这点,就知道写作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如此,你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创作你的创作,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