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闲话
我读的书太少,也读得没有章法。现在才知道,我还有那么多的佳作没有读过,譬如《活着》,书后著名,1992年就写出来了,可是我到今天才开始读。
《活着》这部小说很有名气,据说是因为作者仅凭一支笔,就把好多人都写死了。至于具体有几个人死在他的笔下,我也不知道。此前,也曾看到一些书评,写到《活着》有多不容易,甚至有读者公然站出来质问作者,为什么那些个角色都得死,得到的答案是,必须死。
直到前几天,我在某视频号上看到一段视频,曾经的央视董卿采访该书作者余华,问他怎么开始写作的,余华回答说,也没有什么准备,就是拿了一本书,看了一下,哪里用逗号,哪里用句号,哪里用引号,然后就开始写作了。哈哈,这种神采访,看后让人一笑了之,又极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我说起这一段视频,是因为我以前听说过有《活着》这篇小说,却没见过作者长什么模样;也因为听说故事的主人翁命途多舛,所以我便对作者有一种想象,也许性情冷漠,也许不苟言笑,没想到还是如此幽默风趣。
我昨天下午在某读书平台阅读时,偶然看到文中提及《活着》一书,而且是那种带链接的蓝色字体,便也忍不住点开一览,当时看看右下角的页码在八千多页,当时就觉得这余华真能写,就这几个人,一个一个死去,竟然能写出这么多故事来。
直到今天下午,我读到五百多页时,突然感觉到悬念一个个揭开了,心想着作者笔下的人物死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到了587页时,小说结束了。原来这是一本小说合集,我对《活着》的长度才有了清醒的认识。
主人公叫福贵,出生的时候抓得一手好牌,打着打着变成了一把臭牌。当年,他爹他娘在世的时候,他还被人称作公子,家里有房有地有伙计,成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吃喝嫖赌,这四个字自古就有,而且这四者好像是递进关系,如果全部沾染上了,那结果只能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余华的笔下总共死了几个人,福贵的爹、娘、福贵的儿子有庆、福贵的女儿凤霞、福贵女婿二喜,福贵的老婆家珍和福贵的外孙苦根,共七位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能跟一头和自己一样病若游丝的老牛,相依为伴。
假如我是作者,只会交代福贵是一位怎样苦命的人,然后交代他的亲人相继去世。而作者余华,先写福贵家庭条件如何优渥,年少时如何的不堪,家道中落后,被抓去当了壮丁,回来时,他爹受尽凌辱,已经死去了,母亲也在村头茅棚里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破灭,福贵就过着这样风雨飘摇的生活,身体的累,内心的苦,让福贵饱受折磨,几近崩溃。儿子有庆鲜血而死,女儿生育大出血致死,女儿凤霞因病导致聋哑,而后又嫁给颈歪心好的二喜,二喜死在工地的楼板夹层里,苦根作为香火遗存下来,又因吃豆子而死。
读了这篇小说,不禁会感叹人生无常,命运弄人,除了感叹,我们能做的是倍加珍惜。小说里有不少金句令人难忘,引人深思。
“上梁不正下梁歪。”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现在读书,不敢写“读后感”三个字,那就当作茶余饭后的闲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