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地头力”的学习者
《朋友圈的尖子生》刘丹尼、冯鑫篇
关于刘丹尼
他对待学习的态度让我很受益,什么态度呢?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笨的姿态上去。”
刘丹尼这样的人包容性很强,能接受自己认知以外得新鲜事物,就像他的员工说的“他是一个会认真思考别人意见的人,会自我反思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具有“攻击性”,会很受大家喜欢。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看过很多书知识体量比周围的人都要大。可能是因为本身就比较聪明他看书比很多人都要快,记得也多。
普通人一本书看完可能只能记住一两个知识点,但是他基本可以记住书里的所有知识点,甚至还可以给你复述一遍书中内容。
你们一定觉得这样的人很厉害,很优秀。
确实是如此,但这仅仅只是在他上学时,因为校园里“对错是绝对”的,所以那时他是所有人羡慕的“三好学生”。
但进入社会后,他的这种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因为朋友们发现他就像个“抬杠机器”,虽然知道的多,但接受能力差,总是固守着自己知道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知识面广为什么多会和别人抬杠呢。
因为他虽然“博学多才”,但每当他听见大家讨论一件事情或者对一件结果发表看法。这时他如果持有不同意见,那么这场“聊天”势必会不欢而散。
他会调动他大脑里所有的知识储备来反驳和他意见相佐的人,直到那个人放弃和他讨论这件事为止。
你是不是想说,那总有意见相同的时候吧。
也确实有,但大家更不喜欢这样的场景出现,因为每当他和大家保持一致看法的时候,他又会在所有人面前展现出“知识优越感”,他觉得所有人都没有他知道的多,知道的全面。
他会“点评式”赞同其他人的想法,告诉这个朋友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是因为这样……告诉那个朋友我很赞同你的想法,不过其实应该是那样的……
像极的上学时,老师夸赞小朋友的样子。
所以他虽然一直很聪明,大多数朋友也承认他博学多才,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和他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因为他的博学多才是具有“攻击性”的,他不愿意听取其他人意见和想法,也很难接受新的东西,他只“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他缺少了一种名为“地头力”的能力,什么叫“地头力”呢?
就是不依赖头脑中被灌输的知识,可以从零开始思考的能力。
而文章中的刘丹尼却有着很好的“地头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我们很多时候总会这样,觉得自己知道了一个知识点就会洋洋得意的在遇见这个知识点的话题时,自觉自己是最懂的那个人,以至于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