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怪物来敲门》,让我们鼓起勇气开门
看完了电影《当怪物来敲门》,不自觉的想起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的故事。在《派》的结尾,作家发出感慨:“所以你的故事最后是个happy-ending啦。”派模棱两可:“这取决于你,这个故事是你的了。”当康纳的故事结束,那么这个故事也是你的了。因为这样一个故事不仅仅存在电影里,而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和生命里。在遭遇灾难、恐惧、阴霾的日子里,我们如何选择成长?一切在乎于你的内心。
影片的旁白是这样介绍少年康纳的“A boy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这个故事也是给这样的一个年纪或曾经有这样的年纪的人看的。毕竟成长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情。也许在生活的某一刻,曾逼你至绝望的角落时,你总有一刻拒绝长大,那一刻的样子,像极了影片中的康纳。
康纳父母离婚,父亲远在美国、母亲患了癌症,他需要自己照顾自己,他不想和一脸严肃的外婆一起生活,在学校里,他受到校园同学的欺负。他心心念着能够和母亲恢复往日平静的生活、小心翼翼的包裹着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忧伤。他活的无助而又绝望。当那棵紫杉树化作巨大的怪物,从墓地中爬了出来站到他的面前时,他也在现实的痛苦中忘记了害怕。怪物说:我给你讲三个故事,交换第四个,你梦里真实的故事。
作为精神导师的“怪物”用三个故事教会男孩成长。
第一个故事里看起来那么善良的王子,却因为要推翻女巫统治下的王国而杀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看来凶残的女巫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恶。怪物在最后关头救走了女巫。我们对农夫的女儿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善不一定是善,你看到的恶也不一定是恶。善恶从不单纯,它可以伪装、可以欺瞒、也可以背叛。在这样的现实里,我们既要有一双善于辨别的眼睛、也需要慢慢的学会自我保护。谈王子、女巫、农夫女,谈人心,其实只是每个人对事和物做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让你很安心,有的选择让你很难过,但是你依旧要做出选择。
第二个故事里,牧师利用居民的信仰排斥了药剂师,而当自己的女儿生病后,却抛弃了信仰,承诺让居民买药剂师的药。然而自己的女儿还是死了。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牧师?多像世人的牧师,大家都趋利避害,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他站在了道德至高点上告诉别人怎么做才是对的,可当与自己相关的时候,便做了最有利的选择。怪物用这样一个故事告诉康纳抛弃信仰的希望是徒劳。真理也不会站在牧师的伪善中,所以,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坚持信仰、做真实的自己。
第三个故事里,母亲生病,老师上课时不提问康纳,也不布置作业,同学们也不理康纳。这个被边缘化的隐形的康纳感到愤怒又自卑。当别人说“从今天起,你在我眼里隐形了”时,他召唤了怪物用拳头来宣告了自己的存在。然而,这愤怒的拳头并不是我的本意,这始料未及的破坏也非我愿。现实告诉你愤怒可以化解一时的情绪,但无法解决问题。人需要别人来认同,但在那之前仍然需要忍受孤独的痛,虽然无可奈何,但要承受。
怪物要男孩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是男孩真正的自我救赎和成长。
回到故事的一开始,康纳一直惊恐的抗拒母亲站在开裂的大地中心。幼小的康纳紧紧的拉着即将坠入深渊的母亲的手,而他更绝望的是他发现是自己放开了手。在至亲即将死亡的恐惧面前,他竟然希望这种恐惧和痛苦快快结束。这才是让康纳最崩溃的,无法接受的事实。在面临命运的无可奈何时,只有直面内心的阴暗面,才能走出阴霾。阴暗面再多也不是你的全部,黑夜再长,我们终将迎来黎明。正视阴暗,我们才会有选择光明的那刻。
生命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主观的改变它带给我们的影响。用《派》里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总让人遗憾的是,没能好好地道别。”所以在离别之际,康纳撕开了自己的自私和脆弱,最真实的跟妈妈哭喊着说“我不想要你走!我不想要你走”。妈妈虚弱的回应“我明白”。妈妈真的明白,当孩子找到了情绪的出口,能像孩子一样的表达真实的情感,那她才能放心的放手。正是因为及时放下,在未来的某一天,康纳才能回忆,能及时和母亲告别,亲口说出他爱妈妈,他多么舍不得让她走是多么一件幸运的事。
故事的最后,康纳来到外婆家,走进外婆准备好的房间,那个房间装满他和妈妈共同生活过的事物。他打开了画册,看见了王子,女巫,牧师,药师以及一直陪伴着他的怪物。与母亲之间宝贵的回忆将一直陪伴他成长。
这便是人生。
我们也曾受到伤害,感到失望,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伤害都能释放,这个时候我们也许期待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怪物来引导情绪,不再绝望,让我们坚强的面临生离死别,学着独自面对人生……
这部电影看着忧伤,却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