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时间记录,一个值得现在就培养的习惯
文/入户锁门
今天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三章,里面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习惯——记录事件和时间。其实就类似于日记吧,关于这个关点,以前我也在一篇关于写作的《自嗨型写作有没有价值》一文中提到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这一观点的看法。
当然,对于写作这一概念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对写作的定义可能比较宽范,我把所有文字的记录都算为写作的。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提到李敖在一本书中提到的记日记方法——事件记录。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其他的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和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简单易行。这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
后来看到前苏联的一个牛人——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记录方法大受启发,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取得了众多惊人的成就。一个人怎么能在短短的一生中,获得那么多的成就呢?我们或许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来窥探索到一丝线索。
现在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一部分日志来看看。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
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娥的图)——三小时五分。鉴定袋娥——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
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
写关于袋峨的报告——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它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细。当然,对于别人来说,这些文字或许缺少艺术气息,但这些材料积累起来,对自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我们的一些计划事情没有完成,通过这些文字记录也更容易发现失败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记录,我们会逐渐形成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即使不用钟表,我们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而真正与时间成为朋友。
既然在一般情况下时间唯一的动作就是平静而均匀的流逝,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
在读小说《三体》后,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关于多维空间的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但如果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算是四维的了。但是,时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感受到的,再加上我们生命长度的限制,我们就更难以直观的体验时间了。所以,感知时间,是我们人类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
李笑来老师从全新的角度帮我认识了日常记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