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社科历史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2018-05-17  本文已影响379人  世界历史六千年

美国将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址到耶路撒冷,引发新一轮流血冲突。特从《世界历史六千年》中整理改编此文以详说其中历史缘由。

一、巴勒斯坦地区的地理位置

传统意义上的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的东南。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西面是地中海,北面是黎巴嫩和以色列,东是约旦,南面是埃及。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

二、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追踪

1、原始居民:巴勒斯坦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

2、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海上民族)移居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腓力斯人据猜测是以希腊人为主的原始部落,由于较早的使用了铁器,而在13世纪下半页横扫地中海,导致地中海的亚洲沿岸以及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灿烂的迈锡尼文明突然被毁灭。

3、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

4、闪族:指闪米特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生活在中东,北非得大部分居民,都是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5、根据《圣经.旧约》记载,犹太人是亚伯拉罕与正妻的后代,后迁徙到两河流域,再后来迁居迦南。阿拉伯人是是亚伯拉罕与女奴所生的后代,留居阿拉伯半岛。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6、迁徙到迦南的犹太人后追随同为闪族的喜克索斯人(曾在埃及北部建立王朝)进入埃及,并在喜克索斯人被埃及人驱逐后遭到埃及人的报复。传说,埃及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摩西长大后一次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摩西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摩西一日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离开那里返回故乡。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这段说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有着共同的祖先,是原本的兄弟。充满历史冤仇的兄弟。

三、以色列立国和犹太人的流亡

1、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

2、公元前722年,同样属于闪族建立的亚述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绝大多数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此间犹太人产生了希望主神“耶和华”派“救世主”来复兴其国家的思想。这是犹太教的萌芽。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大体相当我国的东周时期)

3、公元前583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建立波斯帝国。为入侵埃及释放犹太人,允许其以自治神庙的形式在耶路撒冷重新建国。并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此间犹太教逐渐形成。宗教经典是《圣经》也称“旧约”。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主都是耶和华。但“旧约”是犹太人与上帝签订的约定。“新约”是与基督教徒与上帝签订的约定。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晚其后约500多年产生。【见本人博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

4、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可说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与春秋时间相当)

5、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罗马帝国期间。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不断强盛,并向东大力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特别是公元11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曾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但起义于公元135年失败。第二圣殿再次被毁,仅有作为修建宫殿的地基被保留一段城墙。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6、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即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7、罗马帝国时期的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三次被迫背井离乡,大规模迁移。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以上时间发生在我国西汉时期

四、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化

1、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其后的1300多年间,阿拉伯化的巴勒斯坦人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2、16世纪50年代,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巴勒斯坦从1518年起纳入帝国版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由于奥斯曼帝国鼓励传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可以说,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年也只有5、6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五、犹太人苦难的流亡

公元六世纪后,由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歧异,更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客居异国的犹太人逐渐不受欢迎。歧视、奴役,进而迫害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

1、公元700年以后,西班牙首先宣布奴役犹太人,法国也发生火烧犹太人的事件。(唐朝)

2、1026年,英国开始赶逐犹太人出境,英王狮心理查(ll57~1199)举行加冕礼时,犹太人被大批屠杀。据说有1500狂热的犹太人在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之后,纵火自焚,被集体埋于约克城的宫庭附近。(宋朝)

3、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犹太人已成为十字军残杀的对象。1291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将十六万犹太人驱逐出境。(元朝)

4、1358年,法国也实行彻底赶逐犹太人的政策。

5、1492年,西班牙、葡萄牙开始驱逐犹太人。(明朝)

6、到十六世纪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的天主教派系和新教陷入教义纷争之中,这时期的犹太人算是获得了暂时安宁喘息的机会。但到公元十五世纪末年,天主教诸侯厉行政教合一政策,把犹太人驱逐出境。大批犹太人流散到北非、西亚等穆斯林国家,多数从事农业劳动,这一类犹太人称塞法尔德人(Sephardi),文化一向较为落后,具有东方人的气质。另一类辗转进入欧洲波兰、俄国、东西欧等国,这批犹太人后来发展为“阿什克纳茨人(Ashkenazi),具有欧洲人的气质,文化程度较高。这两类犹太人构成为今日以色列国内的主要民族成份。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7、公元1516年,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将全市犹太人驱入一座铸造枪炮的工厂内,使与外界隔绝。这种经验后来被各国仿效推广,在城市设立犹太人专住的“隔离区”。看来“隔离区”并非希特勒首创。(明朝)

现在的欧洲人看来是把所有的污水都推到希特勒身上了,好像自己很干净。其实都很肮脏。

六、犹太人短暂的喘息

犹太人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改变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以后美国独立革命所发生的影响。

1、英国的改变是在1723年起,犹太人可以占有土地,1753年之后,经过政府批准,犹太人可以加入英国国籍,到19世纪中叶,犹太人也可当选为国会议员。

2、1848年,德国、奥地利给予犹太人以公民权。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宣布给予犹太人平等的权利。

3、1791年,法国国民大会通过赋予法国犹太人可以用国家公民的身份进行宣誓的权利。拿破仑皇帝批准恢复犹太教公会,允许法国犹太人“可以在法国土地上找到一个耶路撒冷”。

4、公元1654年,犹太人初次迁人美洲大陆。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在美洲的犹太人只有二、三千人,但从1881年到1924年,迁居到美洲的犹太人已约有三百万人。(清朝)

七、犹太人更加深重的苦难

犹太人二十世纪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成就,是现代反犹再度兴起的重要原因。法国反犹人物写的《法国犹太人》一书,公开声言法国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具体而大规模地执行消灭犹太人的国家政策。二次大战期间,德军占领区内,大批大批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至少处死二百五十万犹太人;波兰的犹太区全被摧毁,百分九十的犹太人被消灭,原来波兰有三百三十万犹太人,到战后只剩下七万四千人。总计犹太人在整个二次大战中被杀六百万人,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希特勒的血腥屠杀,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流散的犹太人都变成强烈的犹太民族主义者。二次大战后的犹太幸存者强烈地要求迁居巴勒斯坦,企求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

八、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

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动,十分猖獗,它是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西奥多·赫茨尔于1896年,写的《犹太国》一书出版,书中号召世界上的犹太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1897年8月29日,第一届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在瑞士巴塞尔(Basel)召开,正式成立“世界犹太复国组织”。在第六届大会上,英国政府曾建议在非洲乌干达一块土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替代在巴勒斯坦建立这样的国家,但此项建议遭到俄国、东欧犹太人的强烈反对,甚至退出会场,使会议面临分裂、解体的危险。1917年第一次大战期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民族之家。1917年12月已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组织“犹太军团”参加战斗,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从此世界各地流散的犹太人纷纷向巴勒勒坦迁移。此间的巴勒斯坦是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被英分为东西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1940年苏联再度出现反犹运动加速犹太人迁移巴勒斯坦的进程。从1919至1948的三十年中,巴勒斯坦犹太人从六万人激增到六十多万人。大量犹太人的涌入,引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两个民族的纠纷不断激化,甚至发生多次武装冲突。

当年的以色列人也和现在的巴勒斯坦极端分子一样,采取一切可能的恐怖措施,反对阿拉伯人的统治。

九、联合国的所起的作用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耶路撒冷城由联合国托管。这项决议因偏袒以色列而遭到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

1948年5月14日英国总督离开巴勒斯坦,宣布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在这同一天,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告成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十、中东60年不断的战火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中东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这些大家知道的多,就不细写)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现在,苦难沦落到巴勒斯坦人头上。

十、一墙、一城、一庙,纠缠不清的三大宗教。

1、一墙是哭墙。一城是耶路撒冷。一庙犹太人的圣殿(伊斯兰教徒的清真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把这里当做“圣地”。

2、在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后。耶路撒冷先后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3、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进一步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罗马统治者在耶路撒冷修建了许多基督教堂,从此,耶路撒冷很快变成一个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南部17公里处的伯利恒镇附近,有一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据说耶稣就降生在这个山洞里,现在那里建有马赫德教堂。公元33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到耶路撒冷,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应基督教各教派保护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的要求,早在19世纪耶路撒冷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时,就专门对这里的圣地进行严格保护,规定“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维持现状”。这一规定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一直有效,如今以色列人也仍然遵守。

4、对伊斯兰教来说,耶路撒冷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先知穆罕默德曾一度确定耶路撒冷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据说,在一天夜里,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被从梦中唤醒,乘骑由天使送来的一匹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飞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这就是伊斯兰教义中著名的“夜行和登宵”。穆罕默德当夜登天时脚踩的那块圣石享有与麦加克尔白天房同等地位,后来即在此建立了萨赫莱清真寺。同时,这里还有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其建筑的一部分就是犹太人残存的哭墙)。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旗帜的指引下建立了疆土辽阔的帝国。公元638年,哈里发(继任者)奥马尔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攻占耶路撒冷后,伊斯兰教在此得到广泛传播。公元691年在圣殿山上修建了奥马尔清真寺,耶路撒冷遂成为哈里发的统治中心。

5、正因为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圣地,自古以来,各方为了争夺圣地,战争不断。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来,已经重建和修复过18次之多。但是,耶路撒冷每次遭受创伤后,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

6、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三大宗教的渊源。

7、但彼此的仇视和排斥,也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好伊斯兰教冲突的焦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帮助本人成为简书签约作者,如果能关注更好!谢谢!

犹太人流浪史与以巴冲突的由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