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疯子(后记)
很小我就知道,人分两种:一种人受过伤害之后,就不希望有人再受伤害,因为他知道其中的痛苦;另一种人受过伤害之后会想,为什么我感受了这种痛苦,别人却没有?只有别人也受到同样的伤害的时候,他才心理平衡。
我无意对两者进行道德上的评价,但是由此我却想到,或许所谓的善良,真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或者慈悲,而只是由于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因为感同身受,所以必想方设法为其去除,从而使自己获得救赎,否则痛苦就会不断地反噬己心,无法安生——就像这篇小说里的马义一样。
据说佛陀释迦牟尼就是这样的人,早年由于生活优越,享尽繁华富贵,不识人间疾苦,后来来到外面,看到了生老病死,觉到众生皆苦,毅然放弃了世俗的一切,出家修行,非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不可。他想救助的,不是某个人和某类人,众生平等,他超脱了世俗道德和是非对错,所有人、所有生命甚至地狱里的苦楚都在他发愿祓除的范围内。当然,我不是佛教徒,见识也浅陋,不知道真正佛家经典里的记载是怎样的,肯定是更准确透彻吧。
据说,佛教里又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讲的是普度众生,小乘讲的是苦修自度,那么,救一人和就天下人哪个更难呢?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里有这样一段有意思的话“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也就是说,在救人这件事上,数量和难度真的不一定成正比,有时救一人恐怕比救天下人还难。
马义就是一个想救一人的人。
我说过,我笔下的人物,都是和我一样的庸众,平常人,可是这个马义却是一个特例,至少我在自己的人生经历里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人。这是一个有点理想化的人物,类似于一个侠客,可惜他不会降龙十八掌也不会独孤九剑,不能隔空制敌也不能飞檐走壁,是一个空有侠义之心却没有侠义之术的人。说来吊诡,在金庸古龙他们笔下那些没什么侠义之心的所谓大侠们,靠着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能横行天下,夺武林盟主,抱美人而归,获天下人敬仰;我笔下的这个倒霉蛋却寸步难行,最后只能发疯,为世人唾弃。如此说来,还是术比心重要。
说回善良这回事。像马义这样的人,本来是做不了恶的,可是他却做下我这样庸人也不会做大恶,而且在他心里还是那么顺理成章。那么他到底错没错呢?我认为还是错了。且不提不管自杀和帮人自杀都是政治不正确的——对一个自己不想活了的人谈什么政治正确本来就是笑话——就算杀一个人是为了消除痛苦,可是他忽略了那个想死的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就是生命本身的复杂性,人还是想活着的。最近大火的电影《无名之辈》里任素汐演的那个马嘉祺,求死之心何等坚决,可是当看到胡广生留给她的画,感受到爱的希望,就不想死了。人就这样,不管多么苦,只要有一丝丝甜,他就觉得活着还是值得的——起码能呼吸到空气,看到蓝天绿树,感受人生悲喜,于是感慨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哇”——我们这些普通人,不都是这样活着的吗?
说到这里,不妨再说远点。现在看网上新闻的评论,是最让人感觉心寒的事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赤裸裸的恶意。那些在键盘上逞口舌之快的人,自以为是在惩恶扬善,弘扬正气,可是他们忽略了这个世界的复杂,以为通过短短的一篇对生活断章取义的新闻报道就能断定是非对错,从而让某人去活去死,暴露的只是他们自己的自负与浅薄而已。
马义的女朋友也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就算是我还是希望这个世上能有一个人理解他内心的苍凉与苦痛,作为对他的补偿吧。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