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是怎样激发出来的
继续阅读《阅读的方法》。
要驱动他人做一件事,说服和恳求都没有什么力量。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对方的情境里植一个因素,让对方看一眼,就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接受了关于破伤风风险的普及教育,教育目的在于要学生知道去卫生中心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在听完课之后都说他们计划去接种疫苗。然而,结果只有3%的学生去卫生中心接种了疫苗。
另外一组学生听了同样的课,课堂上老师还发给了学生们一张校园地图,地图上用圆圈标出了卫生中心的具体位置。通过这些助推因素,有28%的学生最终出现在了卫生中心并且接受了疫苗接种。
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组学生多做的仅仅是一点儿的工作。最终,第二组学生的疫苗接种率竟然是第一组学生的9倍,这足以说明“引导因素”的潜在威力。
当然,最好的“引导因素”是质量上乘的书籍。因为人有镜像神经元,好的书籍就是让你感同身受。
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
原则:第一,光有道理不行,得有具体的行动方案,第二,光教我怎么做不行,得是作者本人实践过的行动。
什么是具体的行动方案?就是手把手,教到位,我能确切知道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做。
比如,社交场合遇到有人赞美自己,该怎么回应?
不要回答:“哪里哪里。”也不要只说一句‘“谢谢你”。 要把赞美的阳光反射到赞美者身上。温柔地回应一句:“你真是太好了。”
或者:“你能注意到这一点,真是太可爱了。”
罗振宇说,把回赞的礼仪技巧称作“回飞镖”。这里有几个回飞镖的例子:
“你的家人怎么样?”“哦,他们好极了。谢谢你问起他们。”“你的假日过得怎么样?”“谢谢,你还记得这回事!我过得非常开心。”
“天哪,我喜欢你的新发型。”“噢,谢谢你注意到我的新发型。是的,我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新理发师。”
那是不是我们会被同化,迷失自我?
作家余华对这个问题有一番精彩的回答:
“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中。是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营养,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不要害怕影响,所有的影响,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你自己,而不是像别人。”
是的。让精彩的人物充分影响自己,激活内驱动力,我们只会越来越像自己,而不会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