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学习生物信息生信大杂烩

R使用笔记: heatmap.2绘制热图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1150人  GPZ_Lab

笔记内容:

  • 热图的应用意义
  • 包的安装
  • scale的作用
  • 作图细节:系统发生树,label, color key的问题等
  • 补充:添加多行ColSideColors

热图的应用意义

在paper中常常能看到热图(heatmap):“形式为功能服务”。在我们常见的,使用矩阵作为Input的二维热图中,多为基因表达差异,16s分析中不同分组的物种丰度/相对丰度差异提供线索及可视化效果。

使用热图可以直观通过颜色的深浅和差异判断样本/组别之间的差异。结合统计检验的显著性结果,可以评估出显著性的方向。热图可以通过算法生成系统树,表现各个subject及feature的聚类关系。

在R中可以使用gplots包中的heatmap.2轻松画出热图。但对于其scale, 系统树的建立,以及很细节的字体大小,图片大小,color key的数值范围设置,对应的颜色设置等,均需要通过参数的调整实现。虽然比起其他编程工具,R是个封装很严实的软件,这意味着许多参数不能很灵活的去修改。但这不妨碍我们充分使用它带来的便利。

包的安装
install.packages("gplots")
install.packages("RColorBrewer")

install.packages("devtools")
library(devtools)
install.github("stanstrup/massageR")

安装massageR包是为了对热图的input矩阵做一些处理,这个包的安装有些曲折,在win10系统上按照以下两步先安装devtools再通过github装massageR没问题,但是在linux系统上不能在R sutdio里直接这么安装,详见 R使用笔记第11条
在本笔记中不使用massageR包也可以,heatmap.2可以搞定。

scale的作用
plot_color = c('orange','green')[treatment]
# treatment为meta data中提取出的分组信息,必须为一个factor
# 如果在input data中把sampleID整理为分组的顺序,那么会在colsidecolors这里显示为整齐的分为两组。

heatmap.2(x,               #Input必须是matrix
          trace="none",    # trace可以给每个色块中添加一条线,与行平行或者与列平行。其与色块中心的距离代表了这个值被显示的比例。
          scale="none",    # scale在这里
          ColSideColors = plot_color,   # 按照treatment组别给每个subject一个颜色
          dendrogram = "row",   # 生成row的系统发生树
          symbreaks = TRUE,
          col=rev(colorRampPalette(brewer.pal(10, "RdBu"))(20)),  # color key, 后面详叙
          breaks = seq(-0.5,0.5,0.05),   # 还是color key
          density.info=c("none"),  # 还是color key
          margins=c(8,16),  # 调整热图大小比例
          cexRow = 0.8, cexCol = 1.0,   # 行列名字体大小
          srtCol = 45, offsetCol = -0.5 # 调整列名的字体倾斜45度,距离热图的距离缩小。
)

会出现这样的图。很丑,看不出规律。这是因为我们input的矩阵还没有经过标准化(normalized/scaling)。许多值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突然出现几个很大的值,大得不成比例。导致这种情况:为了照顾那几个极端值,大部分值之间的差异被掩盖掉了,所以留下大片几乎一样的颜色。标准化即经过一定比例控制,将数据的规律保留,并将数值标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更加便于作图。

但是如果把scale的参数调整为scale="row"
scale = "row" 即针对行进行标化,

作图细节:系统发生树,label,color key的问题等
heatmap.2(x,            
          trace="none",
          scale="none",    # scale在这里
          ColSideColors = plot_color,   # 按照treatment组别给每个subject一个颜色

          Rowv = TRUE,   # 决定是否要将row按照系统发生树cluster的结果重新排序,注意要和dendrogram一致。同理还有Colv =  
          dendrogram = "row",   # 生成row的系统发生树
          symbreaks = TRUE,
          col=rev(colorRampPalette(brewer.pal(10, "RdBu"))(20)),  
          # color key在左上角,本图中为row-scale过,所以为row Z-score
          # 设置color key的颜色,这里为20个色块构成,从蓝色到红色

          breaks = seq(-0.5,0.5,0.05),   
          # 设置color key的范围,这里必须和上面col = 的20个色块对应起来。
          # 从-0.5到0.5,以0.05为一个step,一共20个step, 对应20个色块。
          
          density.info=c("none"),  
          # 设置color key中是否需要显示各个范围的count数目及其比例。none就不设置。
          
          margins=c(8,16),  
          # 调整热图大小比例,在label的名字特别长的时候可以尝试调整,让Label显示完全
          cexRow = 0.8, cexCol = 0.8,   # 行/列名字体大小
          keysize = 0.8  # 可以配合margins = 调节图例的大小及整个图的比例
         
          colsep = c(15, 54) 
          #在热图中加入白色竖线,从而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这个表示在第15个及第54个column的位置加上竖线。同理还有rowsep = 
)

如果想把生成系统发生树聚类后的数据拿出来(即获得聚类后重新排列后的数据):

map <- heatmap.2(as.matrix(x), ...)
x_reorder <- x[rev(map$rowInd), map$colInd]
# x_reorder 为重新排序后的数据

heatmap.2的文件非常详细,见这个链接

添加多行ColSideColors

需要用到heatmap.plus包,其各种参数和heatmap.2差不多,但是heatmap.2只能为ColSideColors设置与column长度相当的character, heatmap.plus可以设置为matrix: 其实只用把两个(或者多个)含有颜色分配信息的vectorcbind到一起就可以了。
调整参数为ColSideColors = color # 注意使用heatmap.plus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