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香香
好多年没怎么做面食了,除了偶尔包包饺子。
小时候家里倒是常做面食。父母都是南方人,本来对面食也挺生疏,可父亲当兵,母亲随军,部队里面吃面食的机会很多,母亲就学会了做面食。
父亲做厨房活不是很在行,家里做饭主要是母亲。可每次家里包饺子,父亲就会亲自挽起袖子,又是剁馅,又是擀皮,绝对是主力。无它,父亲喜欢吃饺子。记得父亲对肉食蔬菜什么的,好像都不大喜欢吃(小时候家里穷,吃惯了腌菜),吃饺子的时候,他就说:
“把这些剁成馅,就可以骗嘴巴吃肉和蔬菜了”。
到老的时候,父亲饭量不大,上桌吃几个也就吃不下了,望着桌上的饺子,他有点感叹:
“我剁半天馅子,几分钟就吃完了。唉!”。
做饭的事情主要是母亲。
母亲很能干,除了包饺子,还经常做包子,烙饼什么的。生活在南方,周围的邻居会做面食的不多,母亲会做面食,好像也是一种难得的技能,会引来周围邻居的羡慕。家里蒸了包子,邻居来吃几个,也是常有的事情。
从小耳濡目染,大致也知道面食怎么做,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看着别人做,好像挺容易的,自己真的来做,才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
记得母亲做包子都是用“老面”来发面,就是用一个小碗盛点面,用水和成有点稀的面团,放灶台上发酵(那时候家里用的都是煤炉,有温度),过几天就成了“老面”了。然后,将这个老面用水化开,做为酵母来发面。
用老面发的面,在做的时候要加点纯碱来中和面中的酸性,这个加纯碱的量就是一个技术活了。加多了,面团会发黄,而且会有碱味,甚至会烧口。如果加少了,酸中和不到位,面团会发酸。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尝试过做过一次,纯碱放不准,包子就难吃了。从此一直不敢再做。
父母都不在了,想去请教也无从请教了。
疫情出不了门,天天在家做饭,就记起了母亲做的面食。想也来做回包子,说不定也有母亲的味道。
去网上查怎么做包子,发现现在不用老面发面了,都是用买的酵母发面。仔细的看,就总搞不清,用酵母发面要不要放纯碱?每回总是觉得语焉不详。
后来专门去请教了一个老师,他告诉我,酵母发面因为速度快时间短,面还没有发酸就发好了,所以就不用放纯碱了。
那天就兴致勃勃的发了面,剁了馅来包包子了。网上视频老师告诉我,发面有半个来小时就够了,我下午五点开始发,到六点面团还没发起来,继续发,等到七点半了,实在是等不及了,就将面团扣在面板上开始操作。看着别人包起来,动作轻松娴熟的,自己做起来可真不是那么回事。面皮和馅放在手上,怎么弄都是不顺手,别说包出像视频里老师包的那样,就是能包住不露馅都已经不容易了,奋斗了半天,上十个真正的丑包子总算完工。
等蒸出来,看相和味道就只能呵呵呵了。不过那天包子端上桌,都快晚上九点了,可怜见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再不好吃的包子也管他三七二十一,吃了几个拉倒。
万幸那天一个人在家,也没人看见了。
包个包子也体现了知易行难的大道理啊!
有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用点心,要学会包包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有时间就去网上学习,然后是实践,几回下来,不敢说包包子的技术多么娴熟了,至少也是算出师了吧!
妻子做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别说让她来包包子,就是吃包子也是半点兴趣也无。
那天我说晚上我们吃包子吧,她回答得有点勉强。我知道她不喜欢吃。但我还是坚持做一次。
等包子上桌,她一连吃了几个,说:
“这包子真好吃!”
然后,她说:
“我送几个给亲戚和朋友吧?”
我说:“行啊!”
两个人立马行动,开车送包子。蒸的包子竟然全都送了人。自己回家没有吃,再发面,再蒸,那晚忙到十点多。
那天妻子兴奋得像做了件多大的好事!我想,她主要是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不喜欢吃包子,而是这么多年来,她就没有吃过好吃的包子吧!
有点小有成就的感觉。
今晚我做了肉馅饼。鲜肉剁碎,加八角大料花椒香叶水上浆,加盐鸡精十三香,加香油豆油,再加葱姜和切碎的香菇,搅匀肉馅即成。面加盐加油加水,揉成长条,刷油保湿,加盖醒面一个小时。然后将面撑开成长牛舌状,在一头加馅料,卷起来做成厚饼状。平底锅放油稍多,将饼坯放锅中,用手按开,盖盖用微火慢煎,待两边金黄熟透即成。
肉馅饼出锅,满室飘香。
妻子说:
“我晚上一般只吃点菜,不吃饭的,今晚肉饼我吃了两个”。
这也就是家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