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之都Tromsø(二)- 桥, 缆车,教堂
有河,必会有桥。
飞机在低空盘旋时,两串珍珠连接起镶满细碎钻石的土地,我先猜测那一定是桥,然后推测隐藏在之下的深蓝河水。
无论是早晨10点的晨光微曦中,还是正午12点的淡蓝色薄纱中,以及下午两点深蓝的夜色中,无论是在买松脆香甜的烤面包的路上,还是倚着游客中心外的栏杆远眺,桥总会在左边,右边,前方出现,不是因为桥有多么雄壮,是整齐地串成黄色珠串的路灯,以及倒映在深蓝的河水中跳跃的珠串明白无误地指示桥的所在。
珠串装点的大桥连接着碎钻镶嵌成的城市 柔美的雪山和雄壮的大桥桥的另一侧,一片同样的星星点点,不同的是,它偎依在一座山的脚下。山不大,有白雪,更有黑色的条纹,分辨不清是坚硬的岩石,还是枯萎越冬的树林。我看到了山最好的模样:黑是山的本色,冷峻中透着坚定,白雪飘零,添了几份温柔,原本男子汉的鲁莽被温言软语规劝得心服口服,理智成就了担当,理性增添了英武。山脚下的城市安稳睡在摇篮中,柔暖的黄色灯光随意流淌,大概得益于山的庇护吧。
雪山,船只,明亮的水步行通过大桥,两岸的灯火,泊港的轮船,伸入河水中的步道,汇入大洋的河水,远处跳跃在水面的银色,桥头不远的教堂,所有这些一点点变换角度,一点点把美的画卷展开。
桥上看到的城市乘坐缆车登临高处,是此次出行仅次于极光的重要项目。透过缆车宽大的玻璃窗,脚下的城市渐渐远去,缩小,一朵朵灯光再次变成了闪烁的颗粒,城市的全貌展现在眼前,原来对岸的城市背后还有一块水域,原来对面也有一座山,山上覆满皑皑白雪,原来脚下山的黑色是成片的树林。
缆车上升,城市后退,画卷展开缆车尽头是风大,雪厚的山坡,这里是俯瞰城市的最佳地点,山,水,桥,教堂,房子,道路,灯光,它们各自在自己最好的位置,摆出最好的姿势,迎着着山上投来的目光,整个城市都被一颗晶莹剔透的蓝水晶包裹。蓝色的空气渐渐变深,通透,甚至深邃的感觉却在加强。简洁,宁静的美让我久久回味,远远胜过喧嚣激起的短暂兴奋后怅然。
山上俯瞰城市教堂坐落在桥头,如果不是十字架提醒我们,很难把如此现代造型的建筑和教堂联系起来。从山上下来,教堂的背影,展现了全貌,八九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依次垂直排开,如同拉开的套盒一般,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二的腰部三角形最小,然后又有稍大的三个打后阵,单调,乏味,呆板的感觉瞬间消失。
美丽的教堂的侧面说实话,早上从桥的对面看时,正面最大的三角形完全遮挡了后面的所有三角形,当时只是欣赏十字架与正面架构的浑然一体,忽略了隐藏的后续。现在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立体感瞬间加强。我在想,设计者也许想借助它启发人们进行更深遂的思考,对生命,对宇宙,对未来。
北极圈里著名的教堂三角形之间由玻璃窗户连接,毋庸置疑,黄色灯光再次登场。深蓝色的天幕下,教堂宛如一枚深海贝壳,白色贝壳轻启,柔和的珍珠光泽缓缓流出。黄色在夜幕下拔高了建筑,站在建筑脚下向上看,目光沿着刀锋般的立面上升,一直遁入深蓝中。
刀锋般的立面直指星空步入教堂,那些垂直的三角形,如同渐渐收缩的门,呼唤着你一步步向前。沿着中间过道向前走,你会感觉正在穿越一道道门,如同途径生活中一次次关键的抉择,亦步亦趋,你终于可以舍弃那些浮华,体验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教堂正中的玻璃设计别具一格,舍弃了传统教堂的玻璃彩饰,舍弃了宗教故事,舍弃了规则拼嵌,长方形小块玻璃拼接成一个三角形,画面则是粗细不一的银色线条勾画出的抽象的人形,置身细密的不规则网格中。其实,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置身于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构建的复杂网络中,不断地置身于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纷乱挣扎中。
教堂正面的玻璃画回首看去,银色的管风琴占据了一个三角形半腰间向上的地方。可以想象,音乐响起时,未来的期许,过往的鼓掌,一路洒满从进门直至神坛近前。
管风琴裹紧大衣,坐在长椅一角,幽暗的灯光正好营造了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你虽然是和大家坐在一起,祈祷,聆听圣音,但依旧可以独享内心的自由。抬头看一眼网格的玻璃画,真诚看到纷乱也许可以打消心中的疑惑和焦躁,音乐中,心境慢慢平复,倘若能如此,教堂无疑是整理心情,继续上路的驿站。
安静的城市 童话世界里的城市偎依在山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