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导师授证班输出合辑

「RIA学习力」《心流》便签12,风吹铃动

2018-11-23  本文已影响27人  风吹铃动

选自《第八章 人际之乐》孤独、家庭、朋友三个维度,你可以任选其一来练习,如在某项内容上无感,或者你特别想写写孤独,请遵从内心选择,跳过其它内容。

拆页十二 P299

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须先有存在的目标。光有外在的理由还不够,“人家都结婚了”、“该生孩子了”、“两个人吃饭也不过多一双筷子”的想法或许是成家的诱因,也可能足以使一个人把结婚的念头付诸实施,但它们并不能使家庭生活变得有乐趣。要先有积极的目标,才能使父母子女集中精神能量,携手努力。
以上的目标可能很广泛,而且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例如计划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建一幢理想的住宅、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或在现代的世俗社会中奉行某种宗教理想而生活。家庭若要使这些目标变成助长家族成员复杂性的互动关系,必须通过独特化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独特化,就是鼓励家庭中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质,发挥最高的技巧,并建立个人的目标。整合则正好相反,它确保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其他人。如果孩子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为自豪,家中其他人也会表示关切,并以他为荣;如果母亲觉得疲倦沮丧,家人会试着鼓舞她。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把彼此的目标放在心上。

共享目标

除了长期目标,源源不断的短期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可能包括买一套新沙发,去野餐、度假,星期天下午一块儿玩拼字游戏等简单的活动。除非全家人愿意分享一个目标,否则要大家共聚一堂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从活动中得到乐趣了。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整合在此还是很重要:共同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反映各个成员的目标。
如果瑞克想去看越野机车赛,艾莉却想参观水族馆,那就不妨安排一个周末去看赛车,下个周末再去水族馆。这种安排的好处是艾莉可能会觉得赛车很有趣,而瑞克也会喜欢观赏水中游鱼。如果两人各走各的,他们的收获就只局限于个人偏见的一隅。
家庭活动正如其他心流活动一样,也要提供清楚的回馈。在此指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就这么简单。丈夫若不知道妻子为什么烦恼,或妻子对丈夫的心事一无所悉,双方就没有机会化解可能发生的紧张情势。我特别要强调,精神熵是团体生活基本的状况,除非人际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投入精神能量,否则因为每个人的目标都多少跟别人有点儿不同,冲突一定会发生的。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误会就会加深,直到关系因而破裂为止。

「I 重述知识」家庭心流除需具备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哪些?

1.目标必须是主动设立且积极向上的,不借助外界诱因。

2.要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搭配、并结合成员个人目标及家庭总体目标,充分进行该两组目标的有效整合,兼顾多样性,不失独特性。

长、短期目标的共存,是考虑正向反馈跨度假如太长,人们没耐心等待,也容易半途而废。抽出一个周末亲子周边玩一下远比“我们真的想去旅游蜜月”来得容易;“我要住大房子”相比这三年有公租房,之后换小套、再二手房难以企及;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是所有父母想当然的夙愿,但如何陪伴阅读、减少暴力型沟通、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却是更多理性父母的明智之举。

基于两个人走到一起,附带着两边的亲戚朋友构筑了新的组织——家庭,势必带来一群人多种多样的各色目标,你有你的节奏,我有我的想法,则非整合无以协同——你的、我的计划跟这个家有啥关系呢?为了父母或者孩子,我们分别需要做些什么呢?或许有一方要放弃自私,另一方则应该大胆放手干。这才逐渐围绕一个共同的对象妥协、互补起来。但是家庭不能成为只向每个成员无尽索取的负累,它也应该是我们依靠的港湾,也会给我的个人成长与完善带来良性促进。家庭是爱情、亲情、友情的纽带,是自得其乐、又其乐融融的主流享受。

3.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并投入更多的精神能量,找到并好好利用每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可谓“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家”。(这是杭州的城市目标)

4.让直白的“我其实想……”成为家庭沟通常态,明示真实感受或想法,畅快表达自己是消除误会、嫌隙、猜疑、怨恨等精神熵的最佳办法,更是家庭心流监测的反馈指标。

「A1 激活经验」

1)请回顾你的家庭生活,已经产生心流活动的有哪些?

妈妈带娃沉醉于翻书、画画、学唱歌、多米诺,听到爸爸“嗒、嗒、嗒”无干扰的惬意下棋声;

老婆工作麻溜,下班烧菜也利索,——“饭也OK啦,过来咪西吧”,然后看父子俩风卷残云、意足心满地又扒拉一顿美餐。

野生动物园里,娃在前东串西跑,妈妈紧追其后,罗里吧嗦喊着“慢点,小心!”爸爸乐呵呵时不时在旁边拍照。

爸爸心无旁骛开车在高速上疾驰,娘俩在后排吃薯条、嗑瓜子,这是要回家团圆呀。

弟媳还在厨房出锅最后一道菜,婆婆、外甥偶尔过来催“够吃了,不用烧太多”,弟弟要么调侃“盐便宜”(不好意思吐槽老婆少太咸),要么吹个牛逗笑全家前俯后仰。

儿子一个人玩得专注,我偷偷跑去依偎下老公:“听说今天大涨啊?”他点开备忘录给我看收成,嘴里却不经意地反问:“你们公司的人这几天大赚了吧?”

舅甥几个人屏气凝神,一点不像在闲聊,细一听,还真是一个人到底要怎么把握自己的目标等大话题,这样的场景在每次兴意阑珊的玩乐之外都是必不可少的。

早上妈妈故意问儿子:“你为什么没让我抱呢?”娃很认真地望着我,稚嫩的声音回答道:“爸爸说过了,人生的路要自己走!”

……

2)哪些又是你特别期待能有心流的活动,却没有实现的?现在反思一下,你可以做点什么。

我想自己身在福中也知福,唯一要做的就是多多记录体会到的家庭心流,再次感动并受益。


「补充阅读」

驯服孤独 P292

借着没有必要却又十分耗力费神的事情排遣寂寞,跟经常喝药或看电视又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人认为,桃乐西和其他隐士就像上瘾一样,找到了逃避现实的有效方法。两种情形都是把不愉快的思想和感觉排除在心灵之外,不给精神熵可乘之机,但真正的区别在于你如何面对孤独
一方面,如果把孤独当作实现在人群中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的机会,那么你不但不会觉得寂寞,反而会喜欢独处,而且从中学到新的技巧。另一方面,如果在一个人心目中,孤独根本不是什么挑战,而是必须不计代价避免的不幸下场,那么孤独当前,他就会慌乱失措,用不能助长自我复杂性的手段转移注意力。饲养长毛狗、在北极赛雪橇,比起花花公子或吸毒者的稀奇怪招,或许显得相当原始,但是从精神结构来看,前者远比后者复杂得多。一味追求逸乐的生活方式,只能跟建立在努力工作与乐趣之上的复杂文化共生。如果文化不能或不愿意再支持这批没有生产力的享乐主义者,他们就会变得无依无靠。
这并不代表一定得搬到阿拉斯加猎糜鹿才能控制意识,任何环境下都有掌握心流活动的机会。只有少数人需要住在旷野里,或者单独出海远航,大多数人都觉得置身于喧闹忙碌的人际关系中,很有安全感。但不论在纽约市中心,还是在阿拉斯加的边陲,都会有孤独的问题,除非学会从中找到乐趣,否则你就得花大半辈子的时间逃避它的阴影。

真友谊 P309

最强烈的体验也是在亲密友谊之中产生的。亚里士多德曾说“纵使拥有世上所有的宝物,如果没有友谊,也没有人能活得下去。”指的就是这样的关系。从一对一的友谊中得到乐趣,需要心流活动的全部条件。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回馈(这些在一般酒吧或鸡尾酒会上的互动也能提供),更需要从共处中发掘新的挑战。这也许只是一天比一天更了解朋友,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渐渐崭露自己的独特之处。跟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思想,可谓是人间至乐。这些条件虽然乍看很普通,事实上却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感觉。现实生活中,在友谊上投注这么多精神能量的实例却少得可怜,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这么多精力和时间。
友谊是我们表现平时少有机会崭露的部分自我的良机。要说明一般人所用的技巧,最好先把它分成两类:实用性和表达性。实用性技巧适用于有效地适应环境,它是基本的求生工具,读书、写字以及科技社会的专业知识都属于此类。不懂得如何达到心流的人,通常都把实用性的事务当作一种外在的体验──因为这种事不能反映他们自己的抉择,而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要求。表达性技巧指的是,试图把主观体验呈现在外的行动,例如唱一首能表达心情的歌曲;把情绪转变成舞蹈、画成一幅画;或说一则喜欢的笑话、打几局保龄球等。表达性的活动使我们觉得触及真正的自我。一个只活在实用性行动之中,不能体验表达性心流的人,最后就变得跟科幻小说里只会模仿人类行为的外星机器人一样呆板。
在正常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很少有机会体验完整表达的感觉。工作时必须遵守角色的要求,做一个胜任的技工、严肃的法官、唯命是从的侍者。在家里要扮演慈祥的母亲或孝顺的儿子,搭巴士或地铁通勤时,又得戴上另一副无动于衷的面具。只有跟朋友在一起时,一般人才觉得可以轻松一下,做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选择的朋友都是拥有相同终极目标的人,可以一块儿唱歌、跳舞、说笑话、打保龄球。面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自由的感觉,了解真正的自我。现代婚姻的理想是把配偶当作朋友,过去的婚姻安排则以家人的方便为主。前述理想曾被视为不可能实现,但现在很多人都说,他们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配偶。
我们必须先接受友谊在表达上的挑战,才能享受到它的乐趣。如果一个人交了一大堆只会肯定他的朋友,也从不追究他的梦想与欲望,从不强迫他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他就错失了友谊真正能提供的成长机会。真正的朋友偶尔会陪我们疯狂一下,但他们不会期望我们一味任性到底;他们能与我们分享实现自我的目标,也愿意分担提升复杂性的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