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科生活点滴生活点滴

第五篇——刻意训练

2015-12-08  本文已影响90人  般若虚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客观世界的因果律,我一直深信不疑。

就像我的第三篇文章《人生没有捷径》里提到的1W小时定律说的其实也是一种前因后果。你想称为某方面的专家,你就必须得为此付出努力。

不过现实中,有许多工作超10年以上,按8乘以220乘以10来算,早就超过了1W小时的员工,但这些人却并没有成为专家级的人物。这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这1W小时理论不会是骗人的。

在知乎上搜到一片讲1W小时理论的问答,我认为田吉顺的答案很精彩,很好的解释了上面的疑问。

1W小时理论的出处:

来自K. Anders Ericsson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译为《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即为刻意训练。

为什么叫刻意训练?

它是为了体现和另外两种活动的差别。Play和work

play是没有明确目的的,如果你仅仅是玩了10000小时,你是没法达到专家水平的

work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重复性劳动,但是它是奖赏驱动的,如果安于现状现状,那么可能失去了突破到更高水平的动力,因此,许多人工作很超10年,仍然无法成为领域专家。

关于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目的就是让你成为某领域的顶尖专家

刻意训练是枯燥,痛苦的,需要极强的忍耐力

刻意训练迫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段,迫使你不停关注训练效果,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专家的特点:

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关于决策:

有心理学家认为,决策时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

经验系统可自主运作,占用精力少,但容易出错;

分析系统需要对信息做处理,理性分析,占用较多精力。

经验系统不断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及态度。

人都习惯于使用经验系统,因为它消耗的能量少,减轻了人的认知负担。

刻意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人的经验系统,通过刻意训练,可以让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行动。在相应的领域,不用完全集中精力,就能从事更高水平的思考。

除了认知方面的训练,还有常见的行动上的训练

刻意训练包括一些重复性的训练,但是又不仅仅如此。

刻意训练和普通重复性训练的差别在于及时的反馈

在老师(专家)的指导下能够迅速的纠正错误的认知及行为,这样才能更快达到更高的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