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感受"

2017-09-24  本文已影响196人  Amber_Zhao

PD讲师九月份聚会,开场的环节是每人分享一件最近发生的令自己感到欣喜的事情。在场一共十四位讲师,其中两位的分享摘录如下:

讲师E:暑假我带儿子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遭遇电脑故障,外加我的手机也失灵,导致我们错过了航班。当时我都快急疯了,那可是儿子通过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比赛才赢得的这个参赛机会啊!然而他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儿子当时问我:“妈妈,你现在是不是很沮丧、伤心啊?”。我说:“妈妈很生气(生自己的气),也很遗憾你赶不上这次机会”。儿子安慰我说:““妈妈,你别着急啊,你在这儿等着,我去问下一班飞机。于是我守着行李,儿子在机场四处询问。  那天我们在机场等了5个小时之后还是无奈回到家里。后来赶第二天的飞机,参加了比赛。比赛结束还没出结果前,儿子和我聊天:“妈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开心)还有什么吗?(平静)你现在想知道我的感受吗?(嗯)妈妈,我感到……”

你能想到文中的儿子只有11岁吗?当这位讲师在分享的时候,我脑海中想象的她儿子的画面至少是15、6岁的大男孩儿了!

讲师T:我家是一对两岁半的龙凤胎女宝糖糖和男宝果果。俩宝在家每天都会抢东西。有一天他们抢着玩卫生纸的卷轴,糖糖如常又没抢到,开始大哭。我请她照着我的话学着说。(妈妈一句,糖糖一句)“果果,我现在很难受。”“因为我也想玩。”“可不可以给我玩一下?” 当她说到第二句时,已经明显看出她没那么难受了。果果在洗手间又弄了一小会儿就说:“我弄完马桶就可以给你了。”我当时想的是,孩子虽然小,但我可以教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哭。

两位讲师分享的事例都包含了一个看似很简单,但是却非常神奇的工具,即:“诚实表达情绪(感受)”,以及“我语句(I message)”:“我感到……,因为……,我希望……”。

去年参加大儿学校的Parent Conference的时候,学校Counselor的演讲中也鼓励学生使用“Imessage”,不带攻击性(指责)地去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演讲中提到精准表达感受的重要作用时,她引用了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话:”Name it to Tame it”,即想要驯服(管理)你的情绪,得先精准地表达出来。

体会自己(或者他人)的感受并表达出来,不仅仅是我们管理情绪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还能起到“建立连接”----使彼此心意相通的作用,而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令人尴尬。去年大儿转学到新学校,开学第一天与新老师聊天,我随口说了一句:“YH (大儿的名字) feels a bit anxious about his new school”。没想到老师的反应是一下子很温暖地拥抱了一下大儿,一口气说了好多好多话(大意是):“哦,你不孤单,我也很焦虑呢!我担心这,担心那….”。从老师当时下意识的反应中我感到老师确实是也有些(anxious)焦虑的,但是通过谈论这种焦虑,不仅得到了放松,我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近了好多。

前几天,大儿学校组织孩子们在外野营三天,出发前一天放学接孩子的时候,家长之间都焦急地互相询问带什么睡袋,什么箱子之类的。我也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的。没想到孩子一上车,就嘟囔了一句:“You Parents are so stressful!你们家长压力很大呀!”。我一听就乐了,可不是嘛!从我收到学校的通知开始就“有压力了”,儿子这个感受的词用的挺准的!

那么,表达令我们很不舒服的情绪会怎样呢?或者这么问,如果选择不表达会怎样呢?比如愤怒这种强烈的、很多时候令人不舒服的情绪。电影”Good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中有个很好的例子。天才主人公Will以激怒给他治疗的心理医生为乐,前几位心理医生被Will激怒之后都选择压抑自己的愤怒然后“切断”与Will的关系,中断治疗。最后一位心理医生Sean也被Will激怒了,但是Sean选择表达他的愤怒,之后选择继续为Will治疗。心理医生可以选择中断与病人的治疗,但我们无法中断与家人的关系,相反,我们希望与家人更紧密地连接。因此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那些令我们不舒服的情绪就很重要。“”I message我语句”非常管用。当你想要指责、批评对方的时候,用“我感到+感受”,后面再加上原因和希望,而不是“你……”的时候,火药味儿就已经消散了许多。

我感到……之后带的这个词是一个表达感受的词。对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精准表达自己的感受实际是有点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感受,是一个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的单词:比如兴奋、平静、难过、嫉妒、心烦、内疚、沮丧……等等。我们在上家长课,请学员表达感受的时候,大家往往都去说想法,而不是感受。所以我们往往给家长看下面这张脸谱图,让家长挑选反应自己感受的脸谱。这是为什么呢?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是被阻断,未经表达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四岁的男孩子摔倒了(家长看见了过程,应该不严重),但是孩子哇哇大哭。这时家长(尤其是爸爸们)常见的反应往往是:“快起来,男孩子要勇敢,别哭了”。孩子当时的感受(疼痛,或是尴尬,或者害怕)等感受都没有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漠视”了它的存在。

POSITIVE DISCIPLINE情绪脸谱图

孩子小的时候,还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家长可以用:“你是不是感到……”的句式去帮助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给孩子看脸谱图,孩子挑选的脸谱往往是很准的。“你是不是感到……”的句式用在大孩子(以及成年人)身上,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你认可(acknowledge)他的感受,他也就更愿意与你敞开心扉。

当然,了解、表达我们的感受,但并不要期望别人与我们有同感;说出我们希望或者想要的东西,但并不期望别人满足我们。学着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倾听别人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去修正别人,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做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