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

"医闹"的背后,是人性层面的隐痛

2019-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LY遇见小媛
"医闹"的背后,是人性层面的隐痛

距离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杀一事已经过去几天,网上的持续跟踪报道接连更新:12月24日6时许,一男子持刀将一女医生扎伤;12月25日零时50分抢救无效去世;26日,国家卫建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这不是医患的纠纷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之后罪犯的一家人去到杨文母亲家,只为逼其签署谅解书,使得法院能够轻判;12月28日,记者采访报道:杀医嫌犯系无业人员,其姐称“不清楚刀从哪里来。”

看着屏幕上沉重的文字,早已不在心如止水的状态,更多的人表示的是气愤。尤让网民感到不解的是民航总医院事后竟然倾尽医院所有医储力量免费拯治杀医者那95岁高龄老母——难道只是为呈现航医的大气?

或许医院的做法不能说服常人接受,但是,站在医生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却是无可厚非的一种选择。

实际上,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仅个人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件事情。

首先——罪犯及其家人:这是致使事件发生的滋事者。

我想,若是简单的“医闹”完全不至于导致“杀医”行为的产生,更大的可能我更倾向于接受是罪犯及其家人心理上的阴暗及极端情绪化的冲动导致悲剧发生。

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真的没有那么美好。许多理想化的条条框框终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以至于在道德和法律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一边是群众的正义,一边是法治的尊严,和解的过程必然是艰难而道远的。

回到罪犯身上,我只能将其定义为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并且在我看来,他的心理几乎是偏执而猖狂。如果如此轻视他人的生命,那么,我很想知道他是不是对自己的生命也无所谓?如果是,那么他的行为完全可以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执行死刑,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减轻判刑?

杀医罪犯的丑恶绝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趋近心理扭曲的人群的折射。只不过有很多类似的事件没有曝光于大众的视野而已,我们无法决定别人怎么做,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活在“岁月静好”的假象里。

其次——医生:事件的承受者。

很多人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可是现实中,转眼医生就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只知道赚钱,病还没治就开了一堆的检查”。说这句话的人不说多不多,起码肯定有。

可是不明所以地“我想说就说”不过就是“胡说乱说”罢了。杨文医生给病人开药输液是保守治疗,也是在病人家属不接受医生要求其检查住院后主动提出的,而后病情没好转又施压于医生,这难道怪医生吗?

或许,医生有时候不能真正的和病人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的治疗可以帮助病人康复,但是无法代替病人承受过程之痛,于是病人习惯于将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转换到对医生的不满上。而这也成了医患关系中的隐痛。

自己也曾经作为患者接受医生给我的治疗,感受过他们的认真和细心。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谢谢他们。”

有那么几件事印象比较深刻:自己高中第一次一个人哭着去医院,护士把我送到医生办公室,然后在家人还没赶到时替我做好了相应的问诊检查,并为减轻我的疼痛还放歌听来转移我的注意力;大学时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实习护士半夜轮班帮我喂药、量血压,然后抽血时怕我冷总是握着我的手;还有事后关注我的康复情况等。这些温暖足以让我学会对这个世界温柔。

医生之所以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就像我们热衷于追逐自己喜欢的事物一样坚定而明确,别无其他。

最后——社会及法律:事件的第三者。

不得不说社会在进步,社会的安全隐患现象也层出不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无法落实覆盖到每个职业每个人的安全问题,尽管相关法律已经出台,可是现实和理想始终无法同步。

于此,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

针对“医闹”事件层出不穷,该法作出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亦然,根除法治社会中存在的“隐痛”需要时间,对暴力恶性事件我们有权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做出相应措施,而不是静观其变,任其发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