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2018-10-10  本文已影响39人  思想聚焦的原创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一、

十一过完了,总觉得欠七篇文章,十月一日的观看《影》的电影文章;十月二日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文章;十月三日回到老家看到满园的柿子家乡的感觉;十月四日到潼关去游玩的文章;                                               

十月五日到桃花园的文章;十月六日对于热点范冰冰8.8亿的罚款文章;十月七日最后一天读完贾平凹的《山本》的文章。

对于文章,我极度偏爱去写,但总是在空闲的时间不能将所思所想融合在一起。所以一天天的流失也将所有的文章从构思变成了流产。

对于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我很苟同,但是我更愿意加上一句,除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格局和视野也要去旅行。

对于潼关这座古城,历史非常悠久,军事地位也非常重要。又名“冲关”,《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其地处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以“千年雄关,华夏金城”享誉神州。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二、

对于潼关的历史,我是不大了解。到这里去旅行,仅仅是转念之间。因为此前读完了《大秦帝国》,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函谷关,让我印象深刻,可以说是老秦国东边的屏障。

所以有某种的召唤,我要去这个地方看一看,瞧一瞧。当然更为吸引我的是潼关肉夹馍、纯正的面皮,值得我这个吃货一去。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设置好导航,距离一百零八公里。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到现在我的驾龄已经十年了。按理说,我开车肯定没有问题,可是我在车里的状态除了看书有好的感觉之外,开车只会让我更痛苦。

所以临走前,我打开手机的阅读模式,带上耳机听电子书籍。然后把车的音乐启动,给眼睛滴上眼药水,嘴里吃上口香糖。

出发,朝目的地行进。

潼关的高速路,非常好走,因为它和西安是反方向的,这有点像贾平凹《西安》小说一样,虽然是写的西安,但都是一路向西的所见所闻,我是向东,见证了渭南路上的所有大景点。

比如大学时期去的过华山和少华山。那都是十一年前的事情,如今让我去,除了家庭的羁绊,更多的是身体的严重老化,再也没有激情了。

西岳华山,李白在《古风其三十一》诗句中这样描写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感受到华山的魅力,当然也有万念俱灰的年轻人从华山一跃,坦然死去的感觉。
这就是华山!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三、

几经波折,终于到了潼关,已进入眼帘是山间整体的仿古建筑,这种建筑的风格更像是唐代风格,这个没有出乎意料之外,因为陕西境内仿古建筑因为唐朝的存在而闻名于世。

历史悠久的潼关,仅仅是存留于历史,留给后人往往是守旧,没有创新,当地人依然是那么的古板的等着,没有一点特色,当然这是题外话。

三拐两拐,在保安的引导下,进入了这个古镇的中心。路的旁边就是一个停车场,对于一个地方的印象好坏,从停车场看起。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的低底盘的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一深一浅往前行驶着,随便加个油门,就是尘土飞扬。这就是古镇潼关,如果是穿越到古代的战马尘土的画面,那这个古镇真的来值了。

可惜现在是公元2018年,所以我就给了潼关古镇第一差评。将车停好之后, 半天没有下车,不是累了,而是车的周围尘土没有尘埃落定。(顺便还想起了阿来的作品)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保洁人员赶紧上来给尘土浇水,保证地面不再难么乱和脏。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我服务,而是其他的豪车,比如路虎、宝马和奥迪等车的停下,保洁人员很有眼色。

我们从车下来,开始朝潼关古镇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关于潼关古镇的历史介绍。

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建立初期,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了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或许这次旅行最大的收获不是灵魂在路上的释放,而只是单纯的学习了一段关于潼关的历史。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四、

进入潼关古镇之后,当地的人极力推荐中心的钟楼。说实话,免费上钟楼,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要是到西安的钟楼,不但要排更长时间的队,还要在人山人海中拥挤。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卡卡一看到钟楼,特别兴奋,冲过人群,迅速的奔向钟楼。我跟在身后,一边叫着他跑慢一点,一边用手机拍摄钟楼的显眼的景观。

钟楼的一层也设置一个了小钟,可以免费撞钟。卡卡很有兴趣的用手打了两下,感到声音不是很响亮,索然无味就跑到别的地方。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我用手机照了几张景点照片之后,实在没有特色的可以照。也就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卡卡身上。但是地上的“景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力。从楼梯底下到钟楼二三层,处处是垃圾,吃过的一次性饭盒充斥着各个地方。

让我实在是没有心情再看这里风景,从钟楼向四周的方向看去,除了尘土飞扬的空气,就是没有建造好的建筑物。

从钟楼的东边下去,从东北到东南,是一排饮食一条街,说是一条街有些夸张,也就是充其量七八个摊位。我们从北边开始浏览,想寻找一个潼关面皮摊位,都是那么的难。

难的不是面皮店不好找,而是小吃点的摊位前没有可以坐的桌椅,还有就是苍蝇在摊点前乱飞。比游客都要多。哪怕再饿,也瞬间没有了食欲。摊点的老板好像也无所谓,一副爱吃不吃的态度。

有一个油腻的大哥,带着猪八戒的面具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弄起来,烤着新疆羊肉。卡卡觉得好玩,就跑到跟前,想合影,结果因为没有买人家的烤肉,这个油腻的大哥就转过身去,我们只能悻悻而去。

有一段话这样说道:每个人在旅行的过程中,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可惜,初到潼关的目的地和沿途的风景,都是让人失望之极。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五、

在这块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军事重镇的要地上,有一个美好的神话,让人充满了联想。

为此我还刻意询问了当地人,潼关这里就是女娲造人取土的地方。就凭这一传说,我也不枉此行。从古镇的西北走去,就可以来到这个广场。

这里的广场有女娲造人的大雕塑,女娲娘娘赤裸着上身,凝视下方,露出幸福的微笑,在身下还有一个胖小子,全身没有穿衣服裸着“牛牛”。笑的特别可爱,像是刚吃饱了肚子一样要玩耍。

此刻裸露乳房的女娲娘娘,没有人用好色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都用羡慕的眼光去看女娲娘娘,都来合影留念。要是这个女娲娘娘是自己的祖先和母亲,那这一辈子真的活得很幸福!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卡卡围着雕像跑来跑去,非常的高兴,他当然不知道这是女娲娘娘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他只是感觉所有的人都围着拍照,这个肯定有意思。

我在这里给卡卡照了几张照片,感受到女娲造人的神奇,希望他到将来上学之后,可以比别人更早从课外知识了解女娲的历史,这种精神财富不是从课本能学来的。

潼关关于女娲造人的历史可以说能追溯到远古时期,《陕西通志》记载,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就是发生于此。潼关有东山,又名女娲山,相传女娲用黄河水、黄土创造人类并在黄河流域繁衍后代。

至今流传在东山脚下的黄河河道之中有女娲的陵墓,清代还能随着黄河水势涨退若隐若现,女娲姓风,因女娲陵墓在此,黄河的渡口故名风陵渡。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六、

对于潼关的旅游景点,确实没有多少可以引起兴趣的,只有这个潼关博物馆,也算是一个潼关历史的汇总点,也不必一个一个地方乱跑。

一个地方的中心如果是脏、乱、差,那么其他的景点可以不必去。所以我也没有了去潼关其他地方兴致,本身去的时候比较晚,所以也想早早回去。

这个博物馆切实执行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博物馆是免费的,外观的设置像一个古代的城,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函谷关,进去之后,这个博物馆分四层,第一层就是一些名人名事。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虽然管理人员一再喊叫禁止拍照,但是场馆内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很多,所以游客也就没有理睬工作人员的劝告,纷纷拿起相机拍照,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看到感兴趣的古代战事和名人,也会走近带上老花镜,慢慢去看,边看边点头。

通过老者的点头可以肯定潼关的历史博物馆介绍的很详细,也是这个地方最成功的景点。我个人比较喜欢博物馆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

除去古代的战事之外,近代的军事战争对于潼关的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久久不能恢复。

潼关是由自然山川组成的军事要塞,以其黄河、秦岭、禁沟和十二连城成为扼守长安的四道天然屏障。古人曾感叹“人间路止潼关险”,因为潼关的地理要冲,交通咽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里,大大小小发生过数百次战争,其中影响中国历史的大小兵事既达八十余此。

新中国成立后,潼关没有经历过战争,但1958年开始修建三门峡水库,古城被设定为淹没区。县城被迫整体搬迁,潼关古城被拆除殆尽。就这样,一座具有几千年传承的名关重镇几乎从地球上抹掉。

但是勤劳的潼关人和厚重的潼关历史从这次修建中挺了过来,这里有很多名人,我更喜欢“四知先生”的典故。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相传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今潼关)县令,后杨震调任莱州太守,上任时途径昌邑,王密深夜送他黄金,说夜深人静无人知晓。

杨震不悦并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王密羞愧揣金而去,杨震“暮夜却金”为官清廉的故事,古今传颂,后人因之称赞杨震为“四知先生”。

这次旅行对于卡卡来讲,是十一唯一一次远距离出行,愿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赢的不是起跑线,而是领略大自然的风格。

最好的家教,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潼关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