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你人生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文/王冠亚
全文2787字
1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在讲高考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世说新语》记载的一则小故事:
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
作为下属,领导问你本职工作的事情,你却答不上来,本来应该是很紧张很尴尬的。王子猷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引用孔子的“不问马”、“未知生,焉知死”客客气气地把上司的问话怼了回去。
这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王子猷身为政府官员,却没有把朝廷的事情放在心上;第二,王子猷有比他上司更大的后台,所以有恃无恐。
是的,王子猷是东晋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琅琊王氏是当时社会上最有权势的名门望族。“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琅琊王氏的影响力,足以跟皇室司马氏匹敌。
一个不关心本职工作、一心以名士自居的人,能做到高官,而且敢跟上司对着干,是与当时的选人用人标准——九品中正制息息相关的。
九品中正制考察哪些内容呢?主要是三方面:家世背景、品行才能、确定品级。到了魏晋以后,品级几乎不看品行才能,而只跟家世背景挂钩,所以形成了一个潜规则: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可见,阶层固化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自古就有的。
这一局面,一直维系到隋唐实行科举,开科取士后才逐渐被打破。无数出身于底层社会的读书人,正是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如今,在北京孔庙大成门外,整齐地排列着198座石碑,镌刻着自公元1315年——公元1904年,元明清三朝考取进士的51624人的姓名、名次以及籍贯,蔚为壮观。
科举当然有很多被诟病的地方,八股文即是一例。可是,如果没有科举呢?如果没有科举,王室贵胄永远享受着国家管理者的垄断权,为数众多的寒门士子永远也敲不开通往权力中枢的大门。
而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可以不计人的出身,而是按照你的知识水准来作为进入仕途的标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成为平民可以遥望和企及的人生梦想。
2
如果拿古代社会作为参照,我们现在能和科举制度的创举相媲美的人才选拔制度,我认为只有高考。
高考和科举一样,也受到过非常多的质疑和批评,比如地域之间不平等啦,城乡资源不平衡啦,应试教育啦,高分低能啦。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高考,世界会怎样?
对于权贵家庭的孩子来说,没有高考不会有多大影响,无非是未来的人生路径少了一个可选项。不参加高考,一样可以出国去读书,一样可以继承家族产业,一样可以依仗父辈的权势在顶级投行谋得一份好差事。
可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没有高考也许意味着唯一的上升通道被打断。他们也许只能在风里雨里送送外卖,在餐厅里端端盘子刷刷碗,在严寒酷暑的工地上搬搬砖,亦或是在简陋的工厂里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流水作业。
当然,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被尊重。但有谁的内心不是渴望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一些呢?
我们再退一步想想,如果高考实行素质教育,世界会怎样?
对于权贵家庭的孩子来说,素质教育那简直是太美妙了。说吧,素质教育考核什么?绘画、钢琴,还是舞蹈?抑或是国际象棋?都可以花钱学嘛!都可以请老师教嘛!如果是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更好了,给孩子的学校捐一笔款,再指导孩子去做一些义工,就大功告成。
可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素质教育无疑是天大的灾难。他们要么来自农村家庭,要么来自城市贫民家庭。他们从小能熟练掌握的技能,要么是帮父母插秧种地,要么是帮家里洗菜端盘。可关键是,这些技能它都不能算是素质教育的特长啊!
比财富,谁也比不过上海的孩子;比权势,谁也比不过北京的孩子。在一个阶层日益固化的社会,它也许是不公平的。但从代际传承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公平的。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唯一一个只看分数、不刷脸、不讲关系的公平竞争,就是被很多人鄙为应试教育的高考。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迎来万人送考的空前盛况。这15000张面孔背后,是15000个渴望改变命运的少年,是15000个渴望突破阶层的家庭。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当很多人diss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的时候,在这两所学校读书的几乎99%的孩子却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一次选择,他们依然会选择上这所学校。他们对学校没有怨恨,而是充满感激。
北上广深不代表中国,这句话放在教育领域,依然表现出了极强的普适性。
3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里讨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从每年9月开学到次年6月放假前,富裕家庭的孩子和穷人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增幅几乎没有明显区别。
从每年6月到9月,当孩子们放完暑假再回学校,富裕家庭的孩子和穷人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差距猛然拉开了。
格拉德威尔得出了一个现实而残酷的结论:富裕家庭孩子与贫穷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时间内形成的。
格拉德威尔举了一个富裕家庭孩子威廉和贫穷家庭孩子布林德尔的生动例子:
威廉并不一定就比布林德尔更聪明,但威廉学的东西比她多:威廉花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学习各类课程,而这期间,布林德尔却在看电视或者在外面玩耍。
这幅鲜活的画面不仅仅发生在美国,更发生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富裕和贫穷的家庭。如果你自行脑补一下这画面,还会认为取消英语、给孩子减负之类的呼吁是好事吗?
我在金融行业,在今年4月底一行两会一局出台了“资管新规”,对于重塑金融业格局影响深远。然而我们都认为,“资管新规”对私募基金业的影响是最小的。原因就在于,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的很多规定都已经做了从严要求。反倒是以前没有从严的信托、银行等,短期受“资管新规”的冲击更大。
同样的道理,对于本来就是从严教育的富裕家庭孩子来说,取消外语作为考试科目,几乎对人生没有什么影响,无非意味着外语从必考科目变成了选修。而贫穷家庭孩子可能永远失去了学习外语的机会。
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我们承认是不完美的,但它却是粘合广袤中国城与乡、富与贫的最大公约数。没有高考或者把高考“改良”成素质教育,都只会让中国的二元结构进一步失衡。
社会当然不乏出身底层,同时学历不高的逆袭者。但放到整个社会样本里,碧桂园主席杨国强这样的人能有多少呢?
我们看到更多的草根阶层逆袭神话,是人大毕业的刘强东,是北大毕业的俞敏洪,是耶鲁毕业的陈志武。正如清华大学李宏斌教授所说的,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看,大学教育基本是失败的,大学里教的东西基本没用,有用的是你出身要好。
高瓴资本张磊的第一笔资金,就是来自母校耶鲁基金会的3000万美元资助。而他所有的投资逻辑,更是来源于耶鲁大学基金会的恩师大卫·史文森。从某种意义上讲,母校相当于你的第二个“原生家庭”。母校的影响,绝对不只是大学的那四年。它给你带来的眼界、视野、圈子和人脉,是贯穿人生始终的。
最后,预祝所有的考生高考顺利,前途似锦!高考,是你人生最划算的一笔投资。愿你春风得意,愿你马蹄轻疾,愿你一日看尽长安花。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王冠亚(ID:livesp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