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陶渊明:人格魅力比文学魅力更迷人

2021-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涛金论

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除了诗歌,他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

起初对陶渊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时候觉得陶渊明真个闲情雅致之士,却不知年轻时候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只是无奈统治阶级腐败,斗争严重,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五仕五隐,最终决然还乡。才有了《归去来兮辞》中的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然而陶渊明心之所向真的是田园生活吗?可能只有读了他写的《桃花源记》才算明了。

陶渊明是深情的视觉高手

《桃花源记》以武陵捕鱼人的的行踪为线索,描绘出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然而这个世外桃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这是桃花源中之景,既有平坦宽阔的土地又有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各种桑树、竹子……凡是我想们能想到的美好事物在这里应有尽有。

而道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都可以互相听到,暗示着这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良好关系。

让人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老人们倚墙着墙,闭着眼睛晒着太阳,间或拉着家常,小孩们则追逐嬉闹,好一幅逍遥自在,闲静安乐的生活图景啊!

陶渊明的白描手法登峰造极,寥寥几语便描绘出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

除了《桃花源记》,陶渊明还有多首诗里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譬如《归园田居.其一》里的“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简笔勾勒,却是意味无穷。土地、草房、村庄、炊烟、鸡鸣…,都是些极为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构成一幅幅清新喜人的图画。

所以说,陶渊明是深情的视觉高手。不知不觉让人深陷其中,反观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又有几分?每每会意,好像对身边的小花小草,对天上的白云月光都多了几分深情。

陶渊明是杰出的心理大师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是个心理大师,他能用精准的语言描写出人的心理。

《桃花源记》中,文章开篇即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晋朝武陵的一个渔夫是故事的主角,他沿着小溪走啊走啊......

“忘路之远近”这里的“忘”字说明捕鱼人专心致志捕鱼,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走的很远了。“忽逢桃花源”里的“忽逢”恰恰说明桃花源是被捕鱼人无意间发现的。

看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捕鱼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其固然写的桃花林的美景,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捕鱼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感慨呢?

从“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的词语,生活描写出武陵捕鱼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也暗示读者将会出现更奇妙的景象,为捕鱼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还有后文,捕鱼人进入桃花源,告诉桃花源里的村民外面发生的事情,此时陶渊明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的“叹惋”细细琢磨起来既有桃源人对自己能够逃避乱世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的同情。

再加上桃花源人见到捕鱼人也都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以桃花源人的一系列动作及神态凸显出他们的心理及性格,通过他们对捕鱼人的态度,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桃花源民风之淳朴善良。

这也是陶渊明最想表达的吧!那个桃花源不仅美,那里的人也最为干净纯良。

陶渊明在的三大志趣-----

读书、

饮酒、

写文章。

这里重点来说写文章,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到

“常著文章自娱,颠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现在人们要是写文章, 很多人都急着去发表呀,读书变现啊,我也不例外啊!可是陶渊明写文章,并不是为了发表,也不像司马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high!

他常常用写文章来当作自己的娱乐,也稍微抒发了自己的悲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忘记俗世中的得与失,就用这种方式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

“不成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优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其言兹若人之传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怕穷的,陶渊明其实也不例外,他也不喜欢,只是陶渊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能够隐忍,精神上曾经受到过于沉重的打击和压力现在这种生活虽然贫苦,但却觉得心里轻松自在,所以反而自得其乐。隐士的乐趣也正是这种不违背自己心意的自由。

所以说刚开始读陶渊明读的是他的“诗文”,后来读陶渊明读的就是他这个“人”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比文学魅力更迷人,这倒是一点没错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