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滲透論
觀察滲透理論”,是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提出的著名命題。這個命題指出了我們的任何觀察都不是純粹客觀的,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觀察者觀察同一事物,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果。“觀察滲透理論”摧毀了邏輯實證主義所追求的科學合理性。
邏輯實證主義堅信, 科學作為一種追求真理的客觀活動,其所堅守的理性標準一定是可被經驗證實并符合邏輯規則的。“ 科學所作的一切,說到底不過是描述人類經驗的規律性。所有的科學理論必定依賴于經驗,正因為與經驗相連,科學詞匯才可能有意義”。為了清楚地表明這一點,他們將理論詞匯和觀察詞匯區分開來。“ 觀察詞匯”的無疑問是其理論的堅固基石, “ 理論詞匯” 也是在此基礎上得以解釋和證實的。
然而,在科學觀察面前,人類往往更要借助主體的能動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屬性來獲得經驗知識,不同的主體甚至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觀察到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所以,人們開始接受漢森的結論:觀察滲透理論。在漢森看來,我們通常帶著由我們過去的經驗和知識構成的、以各種特殊語言和符號的邏輯形式加以著色的眼睛來“ 觀看”的。“ 看”是我們所謂的滲透理論的操作。這一結論對科學哲學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動搖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合理性評判基礎,還為其他學派( 如歷史主義)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出發點。所以有人曾這樣說過:如果說+# 世紀以來,科學哲學中有什么實實在在的具體進步的話, “ 觀察滲透理論” 肯定要算上一個。然而,隨著這一理論的不斷推進,有些科學哲學家( 例如費耶阿本德)卻將其推向了極致,用來捍衛他們的相對主義論題。他們認為,觀察過程中始終充斥著觀察者的主觀理論,所以觀察過程根本不具有客觀性,而建立在觀察經驗基礎上的科學事業也并不能稱為客觀的,所以不具有真理性,最終走向相對主義。雖然,反駁者們并不能以此就否定這一論題,但擁護者們卻必須為這一理論的強度進行合理的辯護。
它重點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視角轉換中的意義;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滲透理論是一個關于科學的概念框架的變換問題,而哲學層面考察的則是主體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視見”等精神的本質力量對于現實的認識活動的條件性。
反思
編輯
對“ 觀察滲透理論”的認知解析作為一種全新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說是對這一問題傳統爭論的突破,開闊了我們的思維視野,引發我們向更深層次進發研究問題,在方法論層面上具有啟發性的意義。然而,當擴展到較為廣闊的哲學思維領域時,認知角度的解析又并不是完全令人滿意的。首先,僅作認知解析同樣具有狹隘性。認知過程的研究僅僅說明科學的觀察過程中確有大腦原有的某種理論經驗的參與,然而,談到觀察過程中所滲透的理論時,卻不應僅僅局限為主體的背景知識,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價值觀念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正是科學認知研究走向語境化的內在要求。其次,這一解析在某種程度上又過于寬泛。在科學哲學中,理論的表達和結構有著嚴格的定義,而認知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它不僅涵蓋了語義、理論和相關的知識建構,而且還涉及到人們的信念、欲望、意圖、目的等多種因素。所以,認知過程所探討的理論對于嚴謹的哲學話語來講缺乏一定的精準性。
而且,對于心理學認知理論的合理性,以及心理機制與信息加工原理的隱喻,都是仍在討論中的話題,畢竟人腦的工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如果說某些部分的信息處理過程可以模擬為物理編碼符號的處理,那么這種處理過程也僅能被認為是大腦在初級水平上進行的工作,大腦更深層次的工作對人類來講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所以對認知過程研究的理論成果還是應該持有所保留的態度的。另外,必須指出,認知過程或者說觀察過程中確有主體理論經驗的參與,僅僅是對“ 觀察滲透理論”的充分條件證明,可以說并不能以此否證科學具有的客觀性,但更不能因此就將科學視為非理性的事業。并且,我們已經討論了認知系統在科學觀察過程中對主體任意性的抑制,雖然無法構建準確的心理模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相對主義的論點在這一解析視角下同樣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