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百态人生烟雨亭

读书的密码——解构(好书共享)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38人  晓菲悦读

摘自《学习的密码》

所谓读书,就是阅读他人用文字或符号记录下来的知识的学习活动。

读书,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现成的方法,是不可替代的学习途径。毫无疑问,你不可能什么知识都经由亲历而得到,你的绝大部分知识事实上源于书本,所以读书就是最快捷、最有效、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那读书有什么用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首先,读书使我们获得知识,包括知晓一些事物和事情,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达人情世故,为我们的生存提供所需的技能、技巧与技术等。简言之,就是使人“知事”、“明理”和“通情”。其次,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还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变得高尚起来

大家知道,如果我们要表演一场舞蹈,必须有一座用来表演的舞台,要表演得好,这座舞台就必须牢固,并且要台面平整。可见,搭建一座牢固而良好的舞台,对于表演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同样道理,人生要演绎得好,也需要一座牢固而良好的知识舞台,而读书正是搭建这座舞台的主要手段。

如果书没读好,也就等于人生的知识舞台没搭好,人生也就不可能演绎得好。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有思想的人对话,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陶冶和净化我们的心灵。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一生中最需要做的事情恐怕就是读书了——除了婴幼儿,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应读书。

但问题是,应该读些什么书?怎样读书效率才高呢?或者说,读书有什么好的方法,读书有什么基本要求呢?相信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并不多。

读书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知识进行“解构”的过程。所谓解构,就是通过思维对学习的知识对象进行解释与建构,包括“解”与“构”两个环节:

“解”就是对原文进行思维解释、理解和融合,是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进”的过程,变外在知识为内在知识

“构”就是将所理解的精神,构成自身的内在文化素质,或根据所理解的意思,建构出新的篇章,是形成自身内在素质的“化”的过程,也是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创新的“发”的过程。简言之,“构”就是读者将自己的理解变为行为,或发见为新的外在知识的过程。

1.“文字”——基础的基础

读书首先就要“识其字”,这是读书的最基本步骤。如果说明白意思是读书的基础的话,那么,“文字”就是读书“基础的基础”。

直读文字,从严格意义上,要求读者必须正确读出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或单词,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就要逐字逐句地读出它的所有文字,完整地读准每个句子

生字问题必须正视和解决,而不应使之成为读书的障碍。

把文章“解”为文字,是我们读书“解构”过程最关键的第一步,为理解文意打下基础。

2.“文意”——忠于作者原意

所谓文意,就是“理解文意”,即在准确阅读文字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章中每一个句子、段落的意思,再从整体上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我们读书,不仅要“识其字”,更要“知其意”。“理解文意”是一个“直译”的过程,就是“从文章的正面直接理解文章的意思”

理解文意是读书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求甚解,或者曲解文意,就不是真正的读书,而只是在借原文这个“容器”来装载自己的意思,叫做“旧瓶装新酒”。

要准确理解文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方面:词句多义性、背景知识、文意连贯性和语言的历史性。分述如下:

(1)语词及句子的“多义性”。人类各个民族的语言都具有多义性,特别是汉语,容易出现“一词多意”和“一句多意”的现象。

文字越少,含意越广,文字越多,含意越少。当然,这里所说的含意,并非文字本身的含意,而是指作者使用该文字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推论,字或单词的含意最广泛,多义性最强,句子的多义性稍低,段落的多义性则更低,及至成篇之时,其意思就基本上是唯一的了。

比如说,当你在黄山旅游的时候,你突然说了一句“好!”那么,这个“好”字就可能包含很多种意思,既可以是“黄山这个地方好”,也可以是“黄山这里的人好”,或者是“今天的天气好”,或者是“黄山这里的食物好”,等等。而如果你进一步说“黄山这里的人真好”,就排除了地方及天气好等意思,但仍有多种含意,可能是“黄山这里的人很热情、很友好”,也可能是“黄山这里的人很富足,生活很好”,或者是“黄山人有这么一个好景区,运气真好”,等等。而如果你再进一步说“黄山这里的人很热情、很友好,真是好人”,那么,就排除了生活好及运气好等意思。

(2)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注意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对于名人、名篇,更应该尽量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从而准确理解文章原意。

(3)文章意思的“连贯性”

我们理解文意的时候,就要使上下文之间说得通,要有道理,保持文章思想的“系统性相容”。

(4)语言发展的“历史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毫无疑问,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但同时又是一门变化最快的语言。

有人不断地把儒学扭曲为专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愚民学”、“奴才学”。看起来,这似乎非常符合我们的历史逻辑,但实际意思究竟如何呢?

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孔子历来都主张“有教无类”,一直希望将他的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而不论他们是王族贵胄还是平民百姓。史实记载,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就有各色人等,或贫或富,或贵或贱,但不论贫富贵贱,他都给予悉心教导,又怎么可能会主张愚化和奴役百姓呢?

而且,他还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很明显,是要教育人民明事理、守礼节,他怎么可能主张愚民呢?

尽管孔子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主张不完全一样,有不少观点甚至与现代人的理念完全相反,尽管他未能为我们带来逻辑思维的智慧,也未能产生出像西方那样的自由平等思想(比如,他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而提出的封建宗法礼教,特别是君君臣臣、亲亲尊尊和恢复周礼的主张,就深为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人所诟病),但是,孔子一生“言必行,行必果”的经历已经证明,他不是一个伪君子,他在人格上是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

3.“文迪”——见人所未见

读书不仅要“知其意”,还要“见其义”。所谓“文迪”,就是“启迪意义”的意思,即领会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如果读书没有启迪,得不到启发,就是“只知其意不知其义”,就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我们的行动,读书就成为无意义的活动。

闻乐要闻“弦外之音”——音乐本身除了悦耳之外,还能表达作者所赋予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所以,我们要通过对乐曲的感受,解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含意。

听话要听“言下之意”——说话人所说的话,除了直接表达的语言含意外,往往还隐藏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含意——“非语言含意”,即“暗示”,它往往隐含于说话人说话时的语调、语气、节奏,甚至其表情及肢体动作之中。

所以,我们在直接理解原话语言含意的同时,还要准确理解其非语言含意

同样,读书也要读“文外之书”——除了文章正面的文字意思,我们还要从文章之外,即文字的背后,获得未直接显示出来的隐藏的含义——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迪”,以启发我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文迪”是读书的关键环节,是“学以致用”从“学”变为“用”的转折点。“文字”也好,“文意”也好,都是读书中的“学”,仅止于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解释,是“解”的过程。

而只有到了“文迪”这个层次,我们才开始进入“用”的境界,也就是“构”的开端。通过“文迪”,我们就可以发见出原文所没有的意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规约我们的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文迪”是读书不能缺少的环节,即使最终未必能直接用于实践,也至少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应”或精神的“触动”,满足人类固有的求知欲望。

如果止于“文意”,没有“文迪”,就是食古不化、教条主义,读书活动就失去了根本意义,我们也将一无所得,所谓读书也就仅仅是在徒耗生命、浪费时间而已。

到达“文迪”的层次,读书就进入了“闻一以知二”、“见人所未见”的境界。

4.“文化”——素质与教化 所谓“文化”,就是“以文教化”、“以文化人”,亦即将读书得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进行吸收或扬弃,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然后,各种知识慢慢积淀、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影响行为,逐步变成自我约束的内在素质,最终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固化为具有个性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文化”包括知识的内化与外化两个过程——“内化”就是知识向内化为素质的过程,“外化”就是素质向外化作行为的过程。

就其实质内涵来说,文化主要是指人的观念态度、审美情感和行为方式,源于知识的内化与外化,其本质是价值观。

5.“文新”——发人所未发

“文新”是向外“发”的过程,是最高层次的读书,不仅自己有所悟得,还通过创造传诸后世的新篇章来教化他人。

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就,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创新思想,敢于挑战常识框框,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能够“创新篇章”。

我们读书就不能仅止于自己的个人收获,而要将自己的理解、见解和感悟传播予他人,也就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篇章来

而要创新篇章,就必须写作,就必须创作,这是将个人知识转化为共同知识的必由之路,是学以致用中“用”的重要方面。

所以,我们读书,就不仅要读懂正面的“文字”与“文意”,更要读到“文章的背面”去,领会其启迪意义,使之变成自身的内在文化素质,还要边读边写、寓读于写、读写相长,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创作能力,通过写作创造出新的篇章,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为社会创造不灭的精神财富。

文新”需要较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要有博学善思、能书善写的本领,所以,我们平常要注意多读书、勤思考、多动笔,不断积累知识,开发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敢于打破对自我认识的误区,相信自己有能力表达不凡的思想。

五文读书法”——文字、文意、文迪、文化与文新,实际上是“三文读书法”,即可进一步归纳为“文意”、“文迪”与“文化”三个核心层次。

理解意思是为“知”,启迪悟见是为“信”,教化、创新是为“行”

“解构”就是人类读书的密码——前半程是“解”,即从“文字”到“文意”,就相当于你对原文进行解字释义,从而准确理解与把握原意,广泛获取他人的知识,为构建自我知识体系打下基础;后半程是“构”,即从“文迪”到“文化”再到“文新”,就相当于你对所吸收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化内构新”,不仅通过获得启示构造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通过创新来构造知识财富、构建人类的知识系统,为社会作出贡献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化自己和他人,使知识经过不断的内化、固化,形成内在的文化素质,逐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思想的角落普照真理的光芒

所以,真正的读书,并不只是简单的读读文字、想想意思而已,而是包括了知识从外向内“进”,再到转变为内在素质的“化”以及从内向外“发”的“解构”全过程。

在知识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进、化、发”过程中,读者就如同一个知识加工与放大器,知识通过读者的加工和放大作用而不断得到丰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流转”速度日益加快,读者的加工与放大作用也日益显著。可以说,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知识加工与放大器。不过,由于绝大多数人并不主动向外输出知识,所以,绝大多数知识加工与放大器就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你愿意让你的知识加工与放大器处于闲置状态吗?

知识的密码——表达学习障碍的密码——身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