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不要试图追求空洞理想

2024-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问天

我的朋友,所有的目标最好具象化,否则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困顿之中,譬如你要幸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幸福呢?


还有,你希望成为专家,这样的专家是院士,还是业务骨干,你希望成为作家,是国家级,还是得到诺奖?你的理想当然会逐渐演变,但是对眼前的事务,还是要能够逐步的实现。

很多人都过于急功近利,所以容易焦虑啊,那有三步两步就能够达到一定高度,这是一个长期运作的事情。如果你想成为,必须有具体的形象。


当然,这个形象可能也不完全死柏拉图的理型,它是你在生活中感悟体验的一种状态,距离你多远不重要,关键你相信你能够看见,并且能够通过努力实现。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我们能够看到狗就认识到“这是狗”,看到猫就认识到“这是猫”人,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着狗、猫的理型。假设这种理论是对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给人工智能也植人“狗的理型”“猫的理型”,也许就不需要让电脑记住那么庞大的数据了吧。可能这样并不能够成形。

事实上柏拉图的第一大弟子亚里士多德也有一样的感觉。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死后,不断地对这个理型论进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理型批判涉及各个侧面,总的来说大意就是“立足于现实中无法验证的假想来进行思考是没有意义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不要去钻研空想的概念,而应该好好观察眼前的现实世界,基于现在第一位来设计制度。然而,一些设计一旦投人现实进行运用,就会遭遇失败。

所谓的理型就是“想象中事物的理想形态”。的确,把“某种该有的姿态”当作理想形态来进行描绘,是确立战略方针的重要起点,但是我们如果过分拘泥于这种理想型,就很有可能陷人“追求世界上不存在之物”的困境,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认知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主张“哲人政治”,反复强调只有了解什么是“国家的理型”的人才应该从政。然而,现实中又是如何呢?


当时锡拉库萨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柏拉图的弟子狄翁作为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实际监护人摄政,并请求柏拉图前来教授治国之道,柏拉图为了实现他的“哲人政治”,应狄翁之邀前往西西里尝试王者教育。但是他因卷人政治斗争而遭遇危险,被人关进监狱,几乎是作为奴隶一样,从西西里返回到了雅典。所以说柏拉图的理想论最终以惨败告终。

这是山口周老师在《哲学是职场有利的武器》中强调的一个观点,你的目标不能过于理想,依然要在现实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