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探秘消失的东汉王朝,寻觅历史传承的瑰宝
《后汉书》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全书共一百卷,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该书主要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起自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5年),终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计195年的历史。全书分为纪、传、志三个部分,共一百二十卷。其中,纪部分以皇帝为中心,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传部分则以将相、儒林、孝子等各类人物传记为主,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与历史事件;志部分则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风俗、天文地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汉书》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至汉献帝195年的史实;共一百二十卷,包括十纪、八十传、八志三十卷。志一般称《续汉志》。《后汉书》创立了七篇类传:《宦者传》《党锢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其中,《宦者传》与《党锢传》记党人与宦官两股势力的对立与消长。《文苑传》记词章之士。《独行传》记特立卓行之人。《方术传》记科学技术和谶纬神学。《逸民传》记隐居不仕的高士。《列女传》记才行优秀的妇女。《续汉志》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其中《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的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舆服志》记录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后汉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纪、志、传三部分。本纪部分以刘秀为首,共记载了东汉十四位皇帝的生平事迹;志部分主要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地理、水利、职官、礼仪、五行、天文、律历等方面的内容;传部分则是对东汉名臣、名将、儒者、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传记。
《后汉书》在史学研究方面,该书继承和发扬了《史记》、《汉书》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其严谨的史实记载、优美的文字表述,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后汉书》在历史教育方面,《后汉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后世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后汉书》所载的许多人物事迹,成为后世文学、戏剧创作的素材,如《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