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惩罚

2022-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启辉教书匠

      教育,英文Education,这个单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中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导出”,意思是采用一定方法手段把潜藏于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并变定方法手段,把潜藏于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并变成现实。依据对词源的分析,可以明确,教育的原初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

      我是南方人,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没有见过驴拉磨。听说北方人用驴拉磨时,极富智慧,为了吊它的胃口,提高它拉磨的积极性,会在驴的脑门上吊一根胡萝卜。为了这根近在眼前的胡萝卜,驴拉磨拉得非常欢,省去了主人的鞭打与吆喝。相反,我也见过,有些农民在耕地时,不断鞭打水牛,牛不堪其负,挣脱之后在地里狂奔的情形。两相比较,前者才贴近“教育”的词源,引导而非逼迫。

      今天上来就来一通感慨,原因就在于,昨天有位家长电话求助,孩子居家学习期间状态极差。小学生每天作业都要拖到晚上十点。孩子父亲异地回来后,和孩子约法三章,必须几点完成。完成不了就要挨揍!结果第一天就没有完成,孩子躲在卫生间不出来。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卫生间也不保险的情况下,孩子要离家出走。这让我想起了鞭打之下的水牛。

      教育是要讲究智慧,讲究艺术的。“引”和“导”都要费一番脑筋,大禹治水成功就在于要熟知“水”的天性,宜疏不宜堵,因势利导。教育孩子也要动脑筋,去了解孩子的天性(规律性)和具体每个孩子的特点。或许觉得懂孩子太复杂了,很多家长一打了之,简单了一些。

      一个正向积极的行为的塑造往往需要以引导激励为主,比如说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引导激励。而惩罚向来用于一个限制性行为或底线行为,法律和道德约束就是如此。比方说,《感动中国》就是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老百姓向他们学习。感动中国人物荣获的至高荣誉则会激励他们一辈子。你什么时候看过逼着别人做好事效果会好的?公交车上,倒是听说过有些老人逼着年轻人让座位,结果经常闹得不痛快。反之,如果公交车上你看到有人偷东西,你用武力制服(惩罚)他,法律和社会舆论会支持你。

      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究竟是应该激励为主还是惩罚为主,就要看目标行为是什么?比方说,求助者希望孩子写作业快,这就是他的诉求和目标。只要目标行为是正向的,就要考虑激励为主。底线行为则相反,比方说,偷盗行为,是负面消极的,是不允许的,所以以惩罚为主。同理,你想留住核心员工,可以考虑期权激励。而你想抓考勤,往往使用惩罚手段。

      教育是使人向好向善的,自然就应该以引导激励为主。至于怎么引导,则要学习。爱养宠物的人士最有体会,让小狗便溺有规律肯定不是打出来的。那些动物园里的驯兽师,能把狮子老虎训得如此配合,难度肯定不小。之所以如此危险、困难还能成功,靠的是什么?科学的方法!超级好的耐心!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