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证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swift资讯

通过共享平台、合作以及联盟的方式联通全球市场变得越来越常见(SWIFT商业研讨会),证券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战略互联互通也同样迅速发展起来(S.W.I.F.T)。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在此方向的发展归因于多个事件,尤其是运营相关技术和系统的变革以及业务和服务范围的扩展。此外,广泛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计划,遵守新的法规和採纳国际最佳实践,也都促进了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协作。

本资料文件总结了SWIFT参与支持的多个成功的市场基础设施跨境项目,概括了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一些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因素中,包括透明的组织和计划结构;稳健、节约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二者都具有潜力,可丰富市场基础设施当前的服务范畴。有助于实现成功互联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标准统一的市场实务规范、协调互联的用户群以及从项目一开始到推出服务的每个阶段中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密切的参与。

SWIFT依然是亚太地区金融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致力于促进地区经济体一体化,从而实现持续的增长。本文件聚焦于金融证券市场。它描述了SWIFT的端到端产品,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和社区均可利用相关产品,强化全球性金融交易流;从而取得无缝的效率提升和规模经济性,以支持其战略跨境项目。

1

介绍

尽管市场中充斥著大量的、旨在改进业务和处理交易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但在任何市场发展中,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仍是根本性的。在过去十年中,SWIFT观察到市场中的一个普遍趋势,即通过证券市场基础设施(SMI)之间的合作关系、共享平台、以及形成跨境的战略性SMI互联互通,来消除跨境交易的壁垒。

这些举措的常见驱动因素涵盖各个业务细分市场,并具有各种市场动机,包括:

? 新系统。为了在当今的市场上保持竞争力,SMI正在作出投资,及时更替旧的技术,并进行系统的更新。通常,这些项目都雄心勃勃,期望实现现有系统的现代化升级,降低对于专有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此外,它们还设定了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并採纳国际金融标准的目标。这次SMI平台更新和系统强化的浪潮,更优先考虑灵活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以及促进通向各个经济体的跨境国际通路的连通性。同时,市场基础设施(MI)也正在不断追求操作效率、规模经济性、并改进风险管理。

? 新探索。近年来,各个市场再次出现了区域化和互联互通的趋势。在亚太地区的相关倡议中,东盟2025愿景及其东盟经济共同体(AEC)1 路线图再现了东盟金融一体化的雄心壮志。正如其他的区域化努力一样,其背后是更为宏大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府使命。在这些地区化和国际化倡议中,很多都鼓励基础设施的互通性,或鼓励发展区域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标是为了促进各个MI及其参与者之间垂直的和/或平行的互联互通。

? 新规定。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政策制定者不约而同地推动著监管变革,迈向更稳健的监测、运营及风险管理。在全球层级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CPMI-IOSCO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2  就是个例子,这一原则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供了在通用的基础水平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此外,在欧盟、东盟、东盟+33地区群组以及更广泛的亚太地区,监管机构继续大力支持全球互通性,并支持各个参与成员国进行国际化扩张或者促进参与境外市场的雄心。

? 新业务。技术演进、传统市场边界的转移、以及旨在渗透新业务的战略正在触发对于旨在实现具有成本效益的跨境交易的新业务以及改善现有业务服务的需求。因此,市场运营方和基础设施正在扩展其服务功能性,纳入端到端的业务处理(例如,监管报告),把增值服务引入关键业务流中(例如,对来自权威来源的公司公告、基金订单和行政管理实现直通式处理);以及建立与境外参与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例如,相互承认彼此的安排以及建立区域性的处理平台)。通过这样做,向国内市场提供的业务和服务或者核心的传统业务就摆脱了边界的束缚。

? 新标准。除了上述驱动因素和趋势之外,关于採纳金融标准以及市场实务规范协调实施的呼吁也是其中一大因素,这加速了在亚太地区採纳ISO 20022等国际标准的步伐。推动採纳国际标准的其他因素,还包括降低交易壁垒的考虑,以及政策因素,如欧盟等一些地区将相关标准纳入了法规和指令中。

作为其开发角色的一部分,SWIFT支持了SMI及其参与者的境内转型项目,并支持了SMI主导的、跨越边境和区域的同业间建立互联互通的项目。在建立这些互联性时,对于SMI而言,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结构。通过在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中的观察和经验,SWIFT归纳了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多个核心组成部分,其包括稳健的组织和规划、标准化、操作可见性、实施要求、透明的项目计划以及取得行业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

在本资料文件的以下章节中,分享了这些组成部分的进一步细节,以及SWIFT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的战略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

2

跨境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SWIFT

跨境互联互通可以是直接的、单边的、双边的或间接的。例如,在中央证券存托机构(CSD)互联互通的情形中,其中一项安排为允许某个CSD向其客户提供另一个CSD中所发行证券的投资通路,而不要求这些客户成为另一个CSD的直接参与者。这样,通过促进跨境证券交易,互联互通有助于市场一体化。

下一节提供了现有的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市场基础设施跨境互联互通的实例,并强调了SWIFT在其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市场基础设施及其社群

多市场或地区性结构

3

支持跨境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核心组成部分

建立跨境市场互联互通是一段複杂的旅程,其涵盖了多个阶段、里程碑和要求,每一程均有其自身的独特挑战。谈及最多的挑战包括要如何综合考虑各参与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金融市场成熟度、监管框架的差异化以及基础设施複杂程度。同时,既要考虑互联互通具体操作解决方案等重要事务,又要确保基础设施高等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时,这些挑战通常会变得更为複杂。

虽然每个SMI项目都有独特的要求和目标,尤其是当其涉及跨境互联互通时,但为了确保SMI具有规划良好、安全、高效、具有竞争力和标准化的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有一些关键要素是必需的。这些要素包括:

组织和规划

? MI和参与成员应达成一致,约定清晰的项目目标,可以通过咨询性的战略制定和路线图规划做到此点。

? 在针对各参与市场制定清晰的实施路线图时,应进行稳健的差异分析和影响评估。该分析应涵盖业务、监管、技术和标准各个维度。实施路线图和标准採纳指南应适用于各SMIs及其成员。

? 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以及来自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明确公开承诺,对于确保获得持续的市场广泛支持至关重要。

? 清晰的治理、监督和行政管理框架,需要考虑到各个参与市场不同的监管和监督机构。儘管这可能导致複杂的框架,但关于跨境安排的治理信息需要以一种透明的方式进行广泛沟通,这点是很重要的。

技术结构

? 技术建议应考虑到未来的容量增长、新的业务细分市场的延伸性、服务能力和客户群体的需求。无论其採用的是一步到位或是分阶段引入的方法,所实施的技术解决方案应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支持不同的业务和操作模式,以及满足各参与SMI及其成员实施的互联日程安排。

? 需考虑到成本和操作效率,如果可能,还有考虑灵活的解决方案、现有系统的再利用和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以这种方式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也不失为其中一种选择,避免开发制定全新的的双边互联互通机制,全新的机制可能为参与互联互通的市场带来複杂的维护活动、较高的操作和实施成本。

? 对于跨境安排而言,系统恢复能力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比如业务连续性、灾难恢复能力和系统中断恢复能力。在构建互联互通的机制时,应依据国际最佳实务规,或依据更高标准,来考虑稳健基础设施的操作可靠性和恢复能力。

标准的市场实务规范

? SMI互联互通项目应採用国际公认的金融报文和参考数据标准,其适合于境内和跨境的金融通讯。

? 採用ISO 20022等国际标准,SMI互联互通项目就能充分利用灵活和开放的数据标准,其特点能促进所有金融业领域共同需要的互操作性、更高的透明度水平、交易可见性和数据丰富性。

? 针对各参与SMI及其成员,所约定的标准规格和建议的工作流应作出文件记录,并通过一个易于访问的平台或渠道统一传播。

? 除了遵照国际市场实务规范之外,鼓励各SMI参考报文进行定期发佈週期,确保跨境项目的报文版本及时更新到了最新版本。这是《ISO 20022协调实施章程》7(“章程”)的主轴之一。《章程》还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可进行同业的信息和经验交流、并促进就ISO 20022的採纳行动展开对话。

行业的参与

? 在任何跨境SMI互联互通项目中,行业成员的参与应从最早阶段开始。参与的范围,可以包括就该项SMI互联互通使用案例徵询行业意见(这对于获得最终用户的支持至关重要)以及到提供项目实施进度的公开最新消息。行业成员参与的方式,可以是通过SMI及其成员的专门工作小组,或者特定行业论坛或全国性成员参与小组(NMPG)。

? 一旦明确了具体要求和实施计划,境内外的市场参与者将能够开展合理的内部投资计划,,并进行资源规划予以配合。

? 为了让行业成员充分瞭解最终产品好处和如何优化其跨境应用,应安排行业成员培训和研讨会。

? 不局限于其直接成员和互联基础设施的参与,SMI还可以加强与同业的对话和沟通,并开展配套工作,提供关于跨境SMI互联互通发展更宏观、全民的观点分享。

对用户群体的管理

? 如果需要出于访问或操作目的,对具有一个或多个SMI的SMI跨境社群进行访问或者操作权限设定,那麽就应该为此精确地确定受管理用户群体。

? 在跨境的互联互通机制中,通过对成员机构及相关用户的权限管理,有助于监测所互联框架的实施情况,从而高效、安全地协调业界关系。

? 从SWIFT互联框架的角度,SWIFT可以实施闭合用户群体(CUG)。由于CUG仅允许指定成员之间的报文交换,以及逼和用户群体内规定的报文集合,这可提供额外安全保障。

4

充分利用SWIFT,实现SMI跨境互联互通和业界共同发展

全球超过100个SMI已经利用了SWIFT基础设施,促进境内外的增长。SWIFT致力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寻求通过多元化、重要的业界创新合作来强化其核心价值。这些项目的一些例子包括:

SWIFT启动了专门的客户安全计划(CSP)8,为用户社区强化SWIFT相关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提供支持。该计划围绕著三个相互强化的领域:(i) 客户需要确保和保护其本地环境的安全,(ii) 採取措施防范和侦测其商务关系中的欺诈行为,以及 (iii) 贡献于整个社区中的信息共享。

全面和灵活的SWIFT Connectivity Solutions (SWIFT互联解决方案) 可以方便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大多数所提议的跨境互联互通模式。这些解决方案具备了完全的互操作性,可以根据SMI具体要求进行定制,并案提供灵活性。对于某些跨境SMI互联互通模式而言,它可以让SMI利用现有的SWIFT基础设施,以一种具备操作效益和成本效益的方式,建立互联互通。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还能在当前水平的知识、资源和技能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节省时间。此外,为了帮助应行对迁移到国际标准的挑战,SWIFT还推出了SWIFT Translator (SWIFT转换器),其可实现从任何报文格式转换到ISO 20022或MT的报文转换服务。为了支持SMI社群,SWIFT设计了简单、具有竞争力的套装,提供能满足这些项目服务要求的报文传送、标准和产品。SWIFT CSD Community Offering (CCO)10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它可用于境内CSD与其直接参与者之间,在SWIFT上使用FIN或SWIFTNet Interact的通讯。CCO方能够让CSD及其直接参与者进一步利用其当前在SWIFT信道中的投资,并获取具有竞争力的报文传送价格。还可提供FIN with ISO 15022以及SWIFTNet Interact for ISO 20022上的多对多Inter-CSD互联解决方案,它向CSD提供了通过SWIFT所管理的CUG,与其他CSD进跨境互联的能力,其中包括报文验证服务。在标准方面,SWIFT经常起到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把金融业界联繫在一起,共同打造市场实务规范,定义标准,并解决业界挑战。除了作为标准专长方面受信任的来源之外,SWIFT还推动聚焦于标准相关事务的全球讨论,这些事务对SMI及业界产生影响。基础设施论坛11以及《ISO 20022协调实施章程》等举措就是例子。

5

结论

在亚太各地,建立跨境SMI互联互通,将其作为市场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成为显著趋势。在大多数情形中,建立这些互连线制的目标,是为了降低交易壁垒,促进更高程度的市场一体化。这些项目的大多数是由SMI推动的,从项目的最初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关键组成部分和关键成功因素。

对于SMI及其参与者而言,在此领域利用SWIFT能力有多项好处。作为一家同业合作组织,SWIFT在向大型複杂SMI项目的设计和交付提供支持方面,拥有广泛、良好的实践的记录。SWIFT向全球跨越三大洲、成百上千的证券和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强健、可靠和安全的报文传送解决方案。除了能够使用标准化的报文传送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之外,市场参与者还能使用现有其通向多个SMI的现有SWIFT基础设施,从而取得显著的规模经济性。

通过提供端到端协助,从标准专长到设计出安全、前瞻性的技术解决方案,SWIFT处于独特地位,可支持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SMI项目。此外,SWIFT还支持标准化业界项目,其向参与者提供最新的全市场解决方案、通讯信道和报文标准。每一天,SWIFT都向欣欣向荣的亚太地区提供支持,让SMI能够处理其金融交易流、减轻风险、提高操作效率,并最终将成本和风险下降的好处传递给其参与者。

关于SWIFT

作为一家全球性同业合作组织,SWIFT是世界领先的安全金融报文传送服务机构。

SWIFT为社群提供报文传送平台和通信标准,并在连接、集成、身份识别、数据分析和金融犯罪合规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SWIFT的报文传送平台、产品和服务对接了全球超过11,000家银行、证券机构、市场基础设施和企业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用户安全地通信,以可靠的方式交换标准化的金融报文。依託用户的信任,SWIFT促进全球和本地市场的金融交流,助力国际贸易和商业活动;我们不懈努力,精益求精,不断探索降低成本、减轻风险、消除低效的途径。

SWIFT的总部位于比利时,国际化的治理和监督架构强化了其作为合作组织的中立性与全球性。SWIFT的分支机搆分佈全球,其业务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中心。

想要获取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wift.com。

版权

版权 ? SWIFT SCRL, 2017 — 保留一切权利。

免责声明

SWIFT仅出于信息目的而提供本出版物。本出版物中的信息可能会不时变化。您必须始终参考最新可获得的版本。

联络人

关于本文的更多信息,请联系

Whikie Liu

中国区证券及外汇市场部

Whikie.LIU@swift.com

Jean Chong

亚太区证券与外汇市场部

Jean.CHONG@swift.com

Alexandre Kech

亚太区证券与外汇市场部

Alexandre.KECH@swift.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