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9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据猫眼数据,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
票房负增长,观影人次锐减,意味着影院行业泡沫,目前虽未到泡沫波灭的程度,但也可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行业洗牌:
首先是影院建设速度过快,超过市场需求
国家鼓励影院建设的这几年间,每个城市的商业体疯狂生长,几乎每个商业综合体都要招商一家影院。
诚然,影院作为商场最能拉动人次的商业形态,商场顶楼做影院的形式已经非常成熟,一家家商业体都想复制万达的成功,导致所有的商场几乎都千篇一律,除了为周围的人提供便利外,不会再有过于主动的消费行为。
商业体快速建设,带动影院的发展,影院建设速度超过了市场需求,目前不止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影院数量过剩,同一个商圈内超过五家影院的情况不胜枚举。
影院数量的疯狂增长,伴随的不是市场越来越大,而是增长缓慢的观影人次。
目前中国银幕数已超过北美,世界第一,但看似做大的电影市场,但其实背后没有相应的观影人次做基础。
同一个城市内,除了排名前十的影院还能是较为盈利的状态,十名到二十名的影院只能说一般盈利,而二十名以后的影院除了少数能保本经营,很多影院都在亏损线上苦苦挣扎。
三四线城市,影院市场高下沉、低渗透
影院建设高速发展,多年前早已开始下沉三四线城市,虽然影院建设是下沉了,但市场渗透却不够。
一方面是三四线人口基数有限,另一方面是没有培养起三四线城市观众的观影习惯。
在三四线城市的影院数量,相比一二线城市来说还不太多的情况下,影院的定价权也就更高。
例如早早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横店院线,三四年前已经下沉到三级市场,甚至有一个三四线城市只有2-3家影院的情况。
掌握定价权的影院,票价甚至比经常做优惠活动的一二线城市还高,票价高导致三四线城市观众观影习惯难以培养,市场难以做大,钱是赚了,但观影人次基数少得可怜,只能靠贺岁档时涨价来提升收入。
今年贺岁档很多影院票价上涨,而上涨最严重的就是三四线城市,随着春节大量返乡人群,很多三四线城市影院迎来一年中最大的营业高峰,贺岁档涨价大捞一笔之后,可能迎来的是长达十个月的淡季。
优质电影内容不满足市场体量
目前中国银幕数世界第一,加上我国人口大国带来的人口红利,市场体量巨大,已成为超过北美的世界第一大票仓。
但在这个体量面前,面对的是优质电影内容的缺乏,2019年整个1-5月,除了贺岁档外,只有4月底上映的《复联4》票房爆发超过40亿。
观众观影审美逐步提高,虽然每周都有众多影片扎堆上映,但其中8成的烂片,质量堪忧的情况下,观众也不买单,80%的观众,也只会集中观看每周新片中20%的电影。
按目前的是市场体量,真得要每月都有一部票房超20亿的爆款电影存在,才能支撑电影市场的稳步上涨。
流媒体发展壮大,影院未来也不乐观
国内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发展壮大,会员付费习惯已经培养的非常好。
订阅制的观影方式,让观众能够用非常低的价格,看到包括电影、剧集、综艺在内的丰富的内容。
除了小部分高票房电影外,大部分院线电影,选择上映1-3个月后就登陆视频平台,以便增加影片盈利。
视频平台的大量自制内容,将来也会越来越优质,像国外的流媒体平台netfilx那样,从做网剧到做电影,反向入侵电影圈的情况也会很快出现在中国。
虽然目前流媒体平台在观影效果上,不能和影院的高规格硬件相比,但普通观众对观影效果的追求不高,且流媒体有观影时间更自主等优势。
随着未来10-20年技术的进步,如果VR技术得以逐步进化,VR设备越来越轻量便携,那么流媒体平台通过VR,模拟接近影院的观影效果,那还有必要去影院观影吗?未来的电影院除了面对面的社交属性,还剩什么?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随手点个赞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