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那一节公开课(20191010)

2019-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槛内人f

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不到,便接到了大市教研员布置的开设任务群教学公开课的通知。

任务群到底是什么?说实话,对于刚从高三下来,已经习惯了老高考模式习惯了传统单篇教学模式的我来说,真的是持书四顾心茫然。总以为那18个任务群离我还很远,总以为新课改会有一个缓慢的过渡……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沉浸在“总以为”,别人早已进入实战研究。专家们的各种理论狂轰滥炸,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瞬间颠覆,各种专业术语层出不穷……

面对新课改,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选文本、读论文、定课题、理思路……

教研员课题要得急,来不及多琢磨,就报了苏轼的《赤壁怀古》群文教学。能否上出苏轼的大气磅礴、豪迈旷达,全然不曾虑及!

东坡突围

苏轼作为一个经历着巨大磨难但仍笑谈风与月的儒生,是许多人暗自羡慕而又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们的心中,苏轼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他的完美表现在面对人生的痛苦与苦难的那种洒脱不羁,那种自我解脱的无拘无束。所以说,苏轼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一个文化符号,更是心灵的栖息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压力的增大,内心苦闷的积压,如何更好地生存成为现代人面对自己心灵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哲学命题。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来说, 难免会遭遇挫折陷入困境。本次“苏东坡黄州突围”的群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精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苏轼在黄州的其他诗文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节选进行文本融通、印证分析,体悟东坡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使学生懂得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仍需要以东坡为镜,关照自身,汲取智慧,积极处世。

喜欢的表达

上完课,教研员转述了外地教研员的想法:她那么娇小,苏轼的诗文那么旷达豪迈,我很期待她这节课,看看她如何处理如何构思!听完,我淡淡地笑笑,总算上完了,也是尽力了。还好那位教研员也是给予了肯定。其实,用心了就好,结果不重要!课堂上,学生那些颇有深度的思考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谢谢我的孩子们

比如探讨东坡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时,孩子们的观点很自然地出现了碰撞。“老师,我的观点与他不一样。闲人在古代很多文章中师用来自我嘲笑的,嘲笑自己是闲官,嘲笑自己压根无实际存在的意义,我觉得是真的无所事事,而非闲适,是自嘲。”我追问如何理解自嘲,“自嘲是自己不被重用的一种无奈,因为之前的那些诗赋文章都提到自己有才情有豪情,只是缺少机会缺少舞台,没有人重用他,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我进一步引导:如果纠结于郁郁不得志,他还能自嘲吗?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自嘲?在《赤壁赋》中写到经历痛苦之后进行哲理思索,懂得了放下懂得了顺应,回到了那个最澄澈的自己,这里月光的澄澈其实恰是他主观情感在自然风物上的投射,他达到了空灵的境界,精神上足够饱满,内心足够丰盈,这样的饱满丰盈如何能做到?

记那一节公开课(20191010)

当这个女孩说:让精神高于现实一个层次。村上春树说“一个人穿越了暴风雨,这个人就不是之前的那个人了”。我能不为这个孩子的精彩发言喝彩吗?能不为她课堂上思维得到有效拓宽而欣慰并感动吗?课堂上的女孩的回答带动了我,我跟着她将课堂又引向深处:“就像我刚上课时说的苏轼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的:我到了黄州就不是之前的那个了我了,是觉悟了的我。穿越了暴风雨,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所以你认为这里的闲不是闲适,而是一种自嘲,是一种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中蕴含了不能建功立业的无奈,折射了背后淡淡的愁”……

向东坡借镜

上完课,手机响起,一个我特别欣赏的同仁发来一则短信:师生交流最见功力,你强大的课堂把控让我汗颜。学生说到自嘲,你有自嘲的品格,学生说到看破,你有精神的饱满丰盈。以人间人生之辨析打开历史维度。连一个开篇导入在文本解读中都有呼应,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举重若轻,个人很欣赏这样多线并进,繁而不乱的课堂!

读罢,眼前渐已模糊!感动于同仁的理解和鼓励。且不谈课的评价,完成了一个新课型,已经算是尽心尽力了。任务群教学不易,但至少我已经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