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根揭骶美玲说——腹股沟的秘密
椎根揭骶美玲说——腹股沟的秘密
文 | 张美玲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腹股沟疼痛的这个话题,有人想腹股沟有啥可说的,那你就大错特错喽,在目前颈肩腰腿膝慢性疼痛的大数据下,我们所关注的是预防大于治疗(大医治未病),办公室人群、开车人群等知道保养的就会买一些颈枕、腰垫、屁垫、护膝啊等这些辅助产品来达到舒适的效果,未雨绸缪总是好的,那我问你有关注过腹股沟疼痛吗?又有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在临床的你经常会见到此类患者吧:大夫俺大腿根疼;俺大腿根部长了两个疙瘩;俺肚子下面发凉(下腹)咳嗽时就会大腿根疼;俺不能抬腿,抬腿时生殖器(睾丸)都是疼的,大腿内侧也疼;大夫俺就是中间的骨头上疼(耻骨联合);俺在走路的时候大腿根疼、发紧不舒服、俺大腿根肿了一个包发脓等等...........
康复师或者带私教的你有经常碰到会员给你说:我大腿根部里面感觉卡住了,或者在拉伸臀部肌群的时候腹股沟卡压痛;或者会有女性妇科及男性生殖系统的问题,养生按摩技师也会告诉你大腿根部淋巴腺受阻经络不通的现象吧!
其实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静动脉、支配骨盆底及下肢的神经、大量的淋巴结、筋膜韧带及肌肉都在腹股沟区穿行,到底有哪些原因会引起髂腹股沟处的疼痛呢?跟玲姐一起走起:
疼痛来自于生活,牛仔裤?是现代穿衣风格搭配的首选,混搭青春时尚,魅力四射,你去看牛仔裤的风格也会分很多种,牛仔裤穿起来显瘦不臃肿,备受女孩子的喜爱,男士有部分也钟爱它,我们身材是装饰的完美了,高弹力的收缩包起来,经常久坐受到伤害的就是腹股沟,一天下来卡的腹股沟不舒服,气血循环受阻,久站的会导致下肢的循环慢,所以奉劝爱美的你,穿牛子裤没问题,太紧的就不建议天天穿嗷,从生活中慢慢减少存在的隐患,你就是保养专家。
第一种原因:出行下楼就乘坐电梯,出门开车或者坐车,很少用自己的11路,再加是久坐一族,最关键是没有任何训练,易出现腹股沟淋巴排毒的堵塞,易出现下肢静脉血回流受阻浮肿现象,前期不见得有疼痛,但会有腹部胀气现象,因为在中医理论讲大腿前侧就是胃经的运行经络,你要是再经常翘个二郎腿就不一样了,自己改变了骨盆的位置,让骨盆出现了不稳定,股骨头在髋臼位置的改变,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腹股沟的卡压不适感。反说怎样观察自己大腿根部有木有受到堵塞呢!先脱掉裤子,⚠不要再外面脱哈你懂的,看大腿根部皮肤的颜色,越是发黑或者是深褐色,和周边其他的皮肤颜色不一致的时候,你需要多去疏通它了OK。
第二种原因:不可以忽略掉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的软组织(筋膜张力、肌肉组织)及神经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重点! 这块并不陌生的肌肉——腰方肌,除了我们平时知道它的功能以外(请关注解剖课程,在这里不过多阐述,这块肌肉可以讲4小时,哈哈)它真的不简单,它内侧成为锯齿形状、外侧较平滑,分成三层三束肌纤维(髂骨及髂腰韧带连接12肋骨内侧称髂肋束,腰部连接肋骨称腰肋束,髂骨连接腰部称髂腰束)它前面肌腱膜和腰大肌相连接、上面和膈肌、腹横肌相连;内侧深层后方和横突棘肌、胸腰筋膜相连;下面和腹横肌相连;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腰大肌和腰方肌穿出的生殖股神经支配男性的提睾肌、阴囊及女性的大阴唇,可以说这块肌肉出现损伤后,它的触发点会牵涉痛面积非常广,所以当腹股沟出现疼痛时候不要忘记检查腰方肌群的功能及张力问题。
⚠重点! 在看这块深层的“腰子”肉就更不陌生啦,上和膈肌相连、和腰方肌、横突间肌、再连接腰椎及椎间盘、筋膜延伸到骶尾部、和髂肌穿过骨盆到达下肢股骨小转子;
全身最特别的肌肉把上体和下肢连接在一起,除去它的功能外(在这里不过多阐述它的功能,这块肌肉可以讲8小时的),我们主要说一下在腰大肌的内侧穿出闭孔神经,外侧穿出的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及生殖股神经也经过股外侧皮神经的间隙(可以去查阅神经软件及相关的书籍)所以腰大肌的紧张损伤后造成肌纤维的增粗水肿,直接会导致卡压生殖股神经导致腹股沟、阴囊或者阴唇、大腿根部的疼痛;所以在拉伸臀部肌肉髋关节有卡压痛的时候就会处理髂腰肌后及离心训练,就可以得到改善的原因之一;
⚠重点!内收肌群可了不得,除去书本上内收肌功能外,限制站立位下肢外展、控制侧向移动和增加骨盆稳定性,在步态摆荡后期有助于保持弯曲膝前伸;不但有髋外旋还有髋内旋等等;
做个简单的补充哈(这组肌肉要想表达清楚要单独写一篇文章,讲一天都好不夸张呢),有时候自认为会有一定的误区一起往下看看:
1.股薄肌被认为是人体第二长的肌肉,受L2\L3穿出的闭孔神经前支的支配,在内收肌群里只有股薄肌的肌纤维穿越髋关节和膝关节,它是主要内收大腿的肌肉,它也是在站立期协助其他(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等)肌肉控制膝关节外翻角度,以是重量转移到另一只脚上,股薄肌的损伤后的症状,往往是大腿内侧表面发热像针扎一般的刺痛,引起浅表层的疼痛,休息或者拉伸不会减轻症状,反而步行有助于缓解该疼痛。
2.耻骨肌在内收肌群属浅层肌肉,在长期大步伐的行走或者跑步、上山下山者机械超负荷的情况下易损伤,也是诱发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及大腿内侧疼痛之一,远端会引起深处的疼痛,它的疼痛表现往往是在髋伸位刚刚启动出现剧烈疼痛,还有外伤原因,严重的会导致耻骨应力性骨炎,长期处在超负荷情况下就要考虑骨盆位置、关节的功能障碍或者神经的卡压现象了。这是在跟着西安仲德骨科医院柳院长临床案例中能够见到的。
3.长收肌、短收肌的筋膜牵涉痛是造成腹股沟区域疼痛、大腿根部前内侧疼痛的重要元凶之一,长收肌的肌纤维在与股内侧肌相融合,和耻骨肌相互融合,短收肌在中间前侧被长收肌、后有大收肌夹住,外侧有闭孔、内侧被股薄肌包绕;长收肌在步态中足趾离地时最活跃,在站立晚期,抑制收缩,控制重心的转移及增加稳定功能,长收肌在屈髋90度因运动轴的改变有使髋关节内旋的功能,长收肌不管在中立位还是髋屈、髋伸中的使用率的频繁,所以容易在髋关节突然扭动中容易诱发损伤,骑马爱好者往往会有此症状出现,如果这个人刚好有股骨头坏死或者髋关节炎,有时会被误诊。
4.被称为人体第三重的肌肉大收肌是深层大型的肌肉,可以把它划分为三方结构起点位置:最前和最上的称为小收肌构成一个环、中间部分是大收肌是扇形和小收肌重叠,与股二头短头的纤维的走向是一致的,并且大收肌中部穿越股外侧肌,后方坐骨部分是第三部分纤维最密集;我们知道在股骨的远端大收肌处有收肌管,里面过静动脉和隐神经咱们并不陌生,但是在近端大部分人不研究专业的是不知的,近端起于股三角(上为腹股沟韧带、外为缝匠肌、内侧为长收肌、耻骨肌底部)的顶点,由深部的缝匠肌延伸而成的筋膜层,前部和侧方以股内侧肌为界,后方则以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为界,穿行股静动脉和隐神经的。同时大收肌在步态摆动早期抬腿时把腿部拉近中线,协助股后肌群及臀大肌限制有体重引起的髋关节屈曲,在摆动的中晚期保持髋屈和肢体的前伸,抑制收缩,控制重心的转移和稳定性。大收肌的前部在整个步态中活跃度是持续不断的,同时在屈髋90度时因运动轴方向的改变,也是强而有力的内旋肌。滑雪、跆拳道活着长期骑自行车、开车者会出现大收肌的损伤,出现损伤会在中间部分,向腹股沟韧带下方区域出现疼痛,并且疼痛的位置很深,会感觉在阴道或者直肠或者盆腔内疼痛,也有部分人在性交的过程中出现此症状。
5.现在知道内收肌群对于腹股沟疼痛的影响和关系了吧,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内收肌群受闭孔神经所支配,耻骨肌也会存在变异,大多数是由股神经支配,大收肌的小收肌部分接受股神经支配,大收肌坐骨部分还受坐骨神经支配,连接上面,聪明的你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一旦我们的腰椎及椎间盘出现问题,一旦腰大肌出现问题,骨盆位置问题使髂腹股沟韧带受到卡压,那么支配内收肌的神经绝对跑不了,就会出现结构影响肌肉张力,肌张力会影响神经、神经会影响功能、功能会限制关节,结构乱功能变就是这个道理。
6.在中医里面大腿内侧有三条经络通行尤为重要,一条就是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经络不通就会形成大腿内侧的赘肉及瘀堵,肝经是主要的十二经脉之一,单侧有14个穴位不通或者受堵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脾经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治舌头,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交于手少阴心经。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不通或者受堵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水肿及下肢浮肿;所以非常重要滴!
股直肌近端肌腱的损伤也会出现腹股沟处便外侧的疼痛,因股直肌的起点除了髂前下棘和髋臼的上缘外,和髂股韧带还相连,比如在膝屈髋伸位大强度的训练时就容易损伤股直肌近端肌腱,比如长期久坐的人再加经常跷二郎腿,忽然心血来潮去踢足球,控制不好就会容易损伤,包括经常侧踢腿的人也会,同时股神经受到卡压也会造成大腿前群肌力的失衡出现此状况。
腹部肌群中其他的三块肌肉都起于髂腹股沟韧带,在临床或者我们的私教会员甚至我们自己,腹部肌群里的腹横肌无力的多不多,腹内外斜肌受到损伤的多不多,说到这里我们从一个宏观角度去考量,韧带是不会产生疼痛的,很多人容易出现的这样误区。
总之,腹部在维持腹压核心里面是力量最大的肌群,我们不可以忽略它。
看到这幅图,作为男士的你该兴奋啦,男士的精索是在腹股沟区域的下行,保护从现在做起
⚠重点!再说一说骨盆底肌,它是组成内核心的重要肌群之一,它虽然不是直接引起腹股沟区域的疼痛,但是是稳定骨盆中不可以忽略的重要肌群之一,到这儿可以说骨盆的位置直接影响附着于骨盆上所有肌肉的正常功能而造成的代偿及损伤,所以此时此刻开始保护你骨盆的位置吧!
总而言之,人是一个整体,只要出现身体局部疼痛的力线就在此断掉啦,所以我们还要整体观,把神经意识、骨骼肌肉、筋膜韧带、力学力线、生活情绪整体做评估,运用中国好脊柱讲师团的康复理念,五吻合六知晓法则,十六字方针:思维跨界、意识融合、技术共享、学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