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诸葛智识长 ——邓曼建言楚王
导语:提到后宫,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宫斗剧,觉得那些女人闲来无事争风吃醋、相互倾轧,这其实是荧屏上的剧目带给大家的误解。事实上,像周朝虽然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撇过人的欲望和炫耀,其根本是出于种族的繁荣考虑,后宫也是很忙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并不是无所事事,其中有的女性是非常聪颖睿智的,而能被历史以正面形象记录的更是少之又少,邓曼就是那少数中的少数。
春秋战国有很多小诸侯国,它们在史书中只记载了寥寥数笔,但当我们穿越历史迷雾,揭开神秘面纱时,就可以看到它们曾经创造的辉煌。
邓国就是其中之一。据记载,邓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建国,首任君侯乃是殷商高宗武丁的叔父曼季,原本封地曼城,最后改封于邓地,侯爵,故多称其为邓侯。东西周时期,邓国是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在阴国、谷国、绞国、鄀国、申国、息国这些国家中是一家独大,一直延续了600多年。有史料佐证,刚建国的楚国也处于邓国的包围之中,势力和邓国也相差甚远,可以说两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但是,楚国后来居上,不仅超越了邓国,而且还灭了邓国。
一个延续了600年的国家,虽然最终被淹没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文化素养自然也体现在从邓国走出来的人身上。
邓曼,原本是邓国君侯吾离的女儿,小时候美丽聪慧,熟悉礼仪诗书,精通《易经》《系辞》,经常给父亲出谋划策。
公元前707年,邓曼的父亲翻越千山万水,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到周王都去朝觐周桓王,却没想到周桓王爱理不理,草草的接待了一下邓侯。
了解到父亲的不顺经历,邓曼帮着分析形势:“周王朝和郑国本来是同宗,应该同气连枝,可周桓王还不是在繻葛之战中,被郑国大将射了一箭吗。更何况我们还是偏远的异姓诸侯。如今天下,尊重强者,我们只有发愤图强,让百姓安居乐业,还怕没有声名,又何必到周王朝去求那些虚名呢?”
听了女儿的话,邓侯豁然开朗,自己这是舍本逐末,于是他身先士卒,教民稼穑,冶炼工具,几年后邓国果然大治。
此时,楚国正是楚厉王当政,作为君王的弟弟熊通,闲来无事晃荡着到处游历。他早听说邓曼秀外慧中,美丽动人,就想去看看。没想到这一看,却情根深种,暗暗立誓要娶此女为妻。于是殷勤的跑去找邓侯,却没想到碰了个软钉子。熊通郁闷之际。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熊通杀了楚厉王的儿子,自立为君,称楚武王。
公元前703年,楚国联合巴国发起了对邓国的进攻。邓国的主力部队中了楚军的诱敌之计,大败而逃。楚国军队更是直逼邓国国都,楚武王明确要和邓国结姻亲之好。此时邓国已经是邓曼的弟弟邓祁侯在掌权,面对楚国的要求,他垂头丧气。到是邓曼看的很开,劝自己的弟弟说,“楚国虽然是蛮夷之国,但它远离中原地区,以前也曾经很辉煌,邓国和它没法比较,况且这个楚武王曾来求亲,看来我和他的姻缘是天注定的,你不用担心”。
邓祁侯把自己的姐姐送到了楚军大营。果然,楚武王对邓曼百般呵护、万般宠爱,宠冠后宫。
后来,邓曼生下儿子熊赀(楚文王)。楚武王更加爱重邓曼,经常与她共商国事,邓曼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武王都会虚心采纳。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莫敖屈瑕作为主帅率军征讨罗国。楚相斗伯比为屈瑕送行,从屈瑕的心浮气躁、面有骄傲之色,他认为“举趾高,心不固”的屈暇此去必然失败,于是进见楚武王表明他的担忧,请求增派援军。
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的建议,回宫对夫人邓曼说:“斗伯比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还提出这种不可能的请求?”
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因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为大诗人屈原的先祖。相较于楚武王的茫然不解,忧心忡忡的邓曼认为屈瑕在蒲骚之战的轻易成功,会让他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
邓曼的分析掷地有声:“斗伯比当然不会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出击,他请求的增援是让君王加以控制与防范,是要让夫君明白,君王的当务之急,是派人到前线训诫安抚百姓,以美德勉励诸官,告诉屈瑕上天不会宽恕他的过错。斗大夫的潜台词还不够明晰吗?作为君王要以信用来安抚百姓,以美德来训诫官员,以刑法来使屈瑕畏惧!”
听了夫人的话,楚武王恍然大悟,立刻派人去追屈瑕。 只是派去的还没追上屈瑕,楚军已经在罗国和卢戎的军队夹攻下,被打得大败,屈瑕最终吊死荒谷。楚武王回想着邓曼的话,不得已自愧:“孤之罪也!”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已经70多岁,仍壮心不已,他还专门演练了一种军阵准备攻打随国。出征前,武王突然觉得胸闷心慌。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夫人。邓曼看着年迈的楚武王,料想此行凶多吉少,长叹一声道:“夫君的福寿恐怕到头了!只要我国的将士没有折损,即使大王途中有什么不测,国家还算是有福。”
武王如期出兵,渡过汉水不久,心疾突发,坐在一棵树下与世长辞。楚国令尹和大将严密封锁消息,密不发丧。直到与随国立下盟约,随成为楚国附庸,楚军全师而退渡过汉水,才为武王举哀。
《左传》和《列女传》详细记载了邓曼这两件事。这在历史书籍中是不多见的,并且把邓曼写的近乎“神”,其实我们客观看待,邓曼应该是比较善于分析问题的人,她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人民而言,邓曼能做到这样,那就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