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观课评教
第一位授课教师来自邢台七中。毕竟是陌生学生,课前与学生的沟通犹显得重要,换做是我将无所适从,张老师温柔大方、亲切可人,很快便与学生打成一片。她微笑而有深情地言语:看到同事发来的视频,我想我的孩子们了!
整堂课分三个环节:初读,正其音;译读,明其意;品读,悟其道。课堂中规中矩,毫无做作,重视基础,授受学法。不断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表扬。提醒学生做批注,手把手指导每一个细节。概括文章内容到填表梳理情节,再到小组合作完成翻译,学生的活动密集,老师做的是观众,是扶手,明灯。车老师不由得感叹:比前几天听的几位老师的课,在内容的处理上都要好得多!然而也说了,填表梳理和小组翻译两个环节互换一下也许会更好,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深入文本,再跳出来,全面认识,也许下一个环节的讲故事容易衔接。
教师的普通话流利自然,设计的广播剧再一次振奋了学生精神,只是还是受原文束缚较多,乏了点故事的味道,这也是刘亮老师评课时提出来的。也有名师提出,教师自身的优势,不能形成普遍的经验以推广,那么观摩课发挥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幻灯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老河兵讲的原理,倒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老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句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学生谈了几点,有些空泛,紧随幻灯行进,完全依照预设,课堂没有生成新的东西。“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肢解为现代的理解:“源于实践,深究物理,全面分析”,再无法感觉到文字背后作者对世人告诫的谆谆了。
要求学生拓展阅读《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的意图就很明确了:正人心,寓劝惩,影响社会。正所谓,小故事大道理。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把热、凉两杯同量水放入冰箱,看哪杯先结冰,把学生引向了生活。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是语文课的任务么?
第二位授课教师是师大附中本校老师。基本环节惊人的相似,也许是文言文的缘故,基础教学点是固定的。如刘亮老师所言,除去文言字词常识学习,还有哪些点值得我们开掘是个问题,作为一篇文章自有它的独特性,我们老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讲出不同于别的文章的这一篇的感觉来。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并不应分裂,该彼此融合,而基础是语言。所幸第二位教师抓住文体特征,设置了人物分析环节。讲学家的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好为人师等特性不是凭空臆想的,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闻之笑曰”“尔辈”“不亦癫乎”,有声色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对讲学家的狂妄姿态虽然心生厌恶,但也无可奈何。在大家“服为确论”,准备棹舟曳铁一显身手时,有老河兵终于忍无可忍一较高低了。故事以“果得于数里外”告终,老河兵扬眉吐气,估计讲学家灰溜溜逃去别处营生了。当然这只是猜测,想老河兵只是运气好一点也未尝不可。有人提议,做实验验证谁的理论正确,这样想未免可笑,因为他忽略了这篇文章的文体——笔记小说,是虚构的,谁找到石兽全靠作者安排的,或者是根据文章的写作意图安排的。理解了此处,我们教师能有什么建树呢?
刘老师的提议值得借鉴。
一,打乱文章人物出场顺序,改变文章写作意图。
故事虽小,但讲出曲折来,须下工夫,三段安排本是层层推进的,悬念一点点解开,读者的心也为石兽的失而复得惊喜着,赞叹着。老河兵据一生经验,皆顾石、水、沙多方考虑,得出求之上游的结论,令读者叹服,全面考虑不可偏颇多重要啊。
安排讲学家最后出场怎样呢?可以设想:光有经验,没有理论也是不行啊。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安排僧人最后出场如何呢?讲学家一大堆理论,老河兵一大堆经验,都不如寺僧的说干就干,“棹数小舟,曳铁钯”,简单的问题莫要复杂化了。
故事能让读者信以为真,在于层层推进,不必深究其理,小学情节的设计要符合主题的需要。至于真实情形,欲求模拟说实话真得很难,况“阅十余岁”,这功夫谁人下得了呢?
二,探求三段的异同,体味语言的波澜。
三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道理可依,寺僧因为水急,得出水流下矣的结论;讲学家因为“石性坚重,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得出石兽在原地沙中的结论;老河兵得出“得之上流”的结论。
寺僧与讲学家的区别在于想了就做,错了再来,没有理论,难免费时。第一段中“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言简义不一定简,搜寻石兽十余里的艰辛可以想象,然而空手回的结局埋下伏笔。而讲学家比寺僧多的是理论,论述丰富而恳切,也受“众服”,只是没有来得及验证,便被老河兵夺得了风头,波澜再起不由得人不关注故事的发展。老河兵的出场就丰富多了,既有理论的表述,也有对讲学家的反唇相讥,结果也是如愿以偿。三段中有异有同,句式错落,相互照应,前后关联,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留白处想象力训练和语言转述练习。
留白初可供教学发挥才智,如第一段没有寺僧的语言,请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寺僧的想法。第二段没有行动,可以添加众人听了讲学家话后“服为确论”的具体表现。第三段没有评价,寻到石兽后众人的惊喜之态如何呢众人对老河兵的评价又会是怎样呢?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是有利的吧!
文中人物的语言是直接转述的,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改为间接叙述讲故事又如何呢?等等方面皆可作为语言训练点,学生学的也不再枯燥,同时没有脱离文本,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