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2018-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梦猫人读书

《坐井观天》文本解读

《坐井观天》选自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是本单元中第一篇,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先导。本组教材运用浅显的儿童化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告诉学生道理。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我主要从读者的身份的不同来分析。

一、作为普通读者走进文章,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坐井观天》是根据成语“坐井观天”改写的一则寓言故事,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间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只天天坐在井底的青蛙,和一只在外飞翔的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这篇寓言只有两百多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却承载了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坐井观天”的意思,特别是要落实到“井”字的意思,在“井”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才好对青蛙的这个形象进行特定的解读。文本以三组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对话中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从中感受青蛙的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自以为是。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第2~7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二部分,运用了三组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的内容。文中的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作者借小鸟的话来启发大家,读完这句话大家便会去思考,假如青蛙跳出来了会怎么说呢?还会觉得天只有井口大吗?这就是需要学生去想象、思考。

本文结构清晰,以简单以青蛙与小鸟的对话为线索,先写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接着写它们的争议,最后激励青蛙跳出来看一看。本文更是语言简单,易懂,只要多读几遍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自然段: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这里交代了他们的不同的位置,为后面的争论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对话: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 找点水喝。”(开始质疑对方)

第二次对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为自己的观点找合理的解释)

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鼓励青蛙,增长见识。)

三组简单的对话,就已经把一个故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二、作为编者走进文本,品读析句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一体裁的特点,就是在生动的形像和凝练的需要至上理解它的寓意的。文本以三组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的内容,教学中,如何理解好这三组对话就是学习的重点。

“你从哪儿来呀?”“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听到小鸟说“一百多里”,使得这只一直在井底的青蛙对于小鸟的说法产生了质疑,因为在它看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于是引出了随后的争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这一组对话里,通过提示标点符号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出带有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在此,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一组句子的对比中体会语气语调的不同,如若改成陈述句就是“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很明显的,原文感叹句和反问句的使用在语气表达上更为强烈,更加突出这只青蛙的自以为是。“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到最后,这只井底之蛙还是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见多识广的小鸟也十分无奈,唯有让这只井底蛙自己跳出井来看看这天到底有多大。

三、作为学生走进文本,学会看问题、想问题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与接受能力都还比较稚嫩,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就会选择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1、明确学习重点,参与发现学习。

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去品读、去思考、去感悟。让在学生在对词句的品味中,明白寓意。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多读多想,引导自主学习。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例如:在本课学习中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进行学习:大话是什么意思?一百多里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青蛙和小鸟争论一个什么问题?谁对、谁错?为什么?又如:讲本课拓展延伸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那跳出了井口的青蛙会有什么变化呢?还会认为天是井口大吗?

这种学习方法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让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固执己见。

四、作为教者走进文本、把握教学意图

怎样解读文本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第一种是:读者。要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第二种是:教者。要重点考虑文本原有的价值,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第三种则是:学生。要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不管我们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怎样深刻和独特都好,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对象是儿童,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在研读文本之后,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青蛙与小鸟的不同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

2、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确实感受到青蛙为什么错了。

3、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青蛙,更从中学会不要目光太浅,要放眼看更远的大千世界。

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就要以“对话”为主线,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课文。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